历史上的苏式盆桶业
( 凤凰网.2018/3/28 )
[标签] 苏式木制盆桶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人们居家常用的木制盆桶,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轻巧的塑料盆桶。而苏式木制盆桶,在姑苏历史上曾经久负盛名。

盆桶业,又称圆作业。据史料记载,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苏州就创建了包括盆桶业在内的“置器公所”。公所地点设在市中心因果巷73号。后在长期的行业演化中,盆桶业又单独划出,建立“圆作盆桶公所”挂牌于庆元坊6号。据1950年手工业商业登记记载:有四爿世传盆桶店历史十分悠久,即1850年开设于临顿路7号的“谈永兴二房盆桶作”、1890年创立于山塘街35号的“郎永兴盆桶号”、1896年专设于王天井巷105号的“罗得顺盆桶号”和1900年开张于宫巷60号的“杨顺兴盆桶号”。

历史上,苏式盆桶业缘何如此之兴?除了家家正常生活离不开外,这与江南吴地一带的浓厚民风民俗有悠远关系。旧时,江南城乡民众有个传统习俗之一,就是结婚嫁妆的生活用器中,木制盆桶(大小便用的马桶、洗脚用的脚盆、洗澡用的浴盆之类)是必备之物。其中,“马桶”俗称“子孙桶”,尤其是农村,过去妇女生小孩,均由接生婆用雕有龙凤彩绘的端式马桶接生,以图吉利。女儿出嫁的陪嫁物中的马桶,桶内必须放入染色的红鸡蛋,即为喜蛋;意在祝愿新婚夫妻早得贵子,以讨口彩、贺新禧。民间传统习俗的盛行,催生出苏州盆桶业的持久兴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市区从事盆桶产销的商家竟达数十家之多。

其中以旧学前、因果巷一带所做的,别具一格的朱漆贴金的马桶、三足鼎立的雕漆朱红高脚盆等系列产品,最是享有盛誉,名扬江浙与沪上。因此,当时大多办喜事人家及采办人员都乐于到此看货,所选之物可以一气呵成。久而久之,这里成了嫁妆盆桶业的传统产销繁盛中心。街巷邻里言谈中往往说起因果巷,人们便会想到苏式盆桶。其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林林总总的店铺中,有三家盆桶店最有名气。这就是以做工考究、花式多样、服务周到和声誉过硬闻名的“罗福泰”、“张万兴”与“周万兴”。其中,“罗福泰盆桶号”初创于1916年2月,位于因果巷85号,所产盆桶以“双钱”牌商标著称。这是历史上圆作业中,第一家采用注册商标的盆桶号,此商标一直沿传至新中国成立后。罗氏产品的特色,素以料头厚、坯子陈、选材好、做工精、不走样以及经久耐用出名。特别是所制盆桶,一经油漆贴金,色泽光亮,更显美观堂皇,深得用户良好口碑。后来开业的“张万兴盆桶号”,开设于1920年5月,店址在因果巷8号;“周万兴盆桶号”开设于1932年2月,店铺在旧学前9号。这三家相继成为苏州城里盆桶业的“三块老招牌”。

那时的盆桶业细分“漆作”与“白作”。前者仅做髹漆产品,不做白坯。后者则相反。除一些大作坊、大店号兼有白作和漆作之外,其余盆桶业者,限于资金等因素,则各偏重一侧。如,从事白作盆桶业人员,往往从业单一。生产淡季时,常常挑着担头走街串巷揽修理活计而谋生,江湖上人称“箍桶匠”。一般上点年纪的老苏州人,对此都有记忆犹新的感觉,有的或许能来个模仿脱口秀,吆喝时,嗓音闷响,语调悠长,“箍——桶——喔”,使深幽小巷充满了浓厚的江南情调。

苏式盆桶,品种繁多。除百姓生活用盆桶,还有老虎灶、寺院、菜农等专用的各类木桶等。古往今来一直以自产自销为主。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木制盆桶市场常有脱销的情况。小夫妻办婚事,须凭结婚证书限额供应。后来彩色塑料盆桶异军突起,轻巧又美观,使木制盆桶在人们生活中渐行渐远。如今,在江南古镇的老宅民居中,仍可见到一应俱全的精制苏式盆桶,而这已成为十分难得的古旧藏品了。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