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书题明《宫城图》故事
邹坚之( 姑苏晚报.2017/12/24 )
[标签] 苏州名人;顾颉刚
[正文]

        提起明代古建筑匠师、北京宫城的设计者世称“蒯鲁班”的蒯祥,可以说是伲苏州人的骄傲。在此要说的是明代传世至今存两件绘有蒯祥身影的明代绘画《宫城图》,其中一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件曾藏在苏州的“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简称“苏南文管会”),现藏南京博物院。就在现藏南京博物院的这件明《宫城图》上,还有着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所书题的识语手迹。笔者保存有顾颉刚先生当年为这件文物所作识语手迹的照片,细读这则三百余字的识语,其中作者把自己所见得的两件明代《宫城图》作了比较,还提到了后一件明《宫城图》的传世经过及价值等,蕴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博界前辈旧藏顾老手迹照片
 
    先说有关笔者珍藏这件顾颉刚先生书题明《宫城图》手迹的照片(黑白照片,纵2.5厘米,横14.5厘米)的由来。
 
    2004年盛夏的一个上午,笔者去桃坞西角墙看望年近九旬的文博界老前辈吴雨苍(1916-2006,早年毕业于无锡国专修学校)先生,见靣后,才知他已经随儿孙迁居到蒲林巷,但他每天上午还是步行到西角墙老宅,上午画画,中饭(自带,由承租房客代为热一下)后,即在小卧室午睡,起身后看些书报,至太阳落山后,再步行回蒲林巷居所,生活极有规律,健康状况除耳背外其余都还称健。当时他一定要把前一天刚画成的一页山水扇面题署后赠与笔者。另外,他说前不久在整理旧箧时,捡到一件早年在苏南文管会工作时,顾颉刚先生为明代《宫城图》题识手迹的照片,可惜那《宫城图》的照片已找不到了,由于顾先生题识手迹的照片实在太小,上面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自己用放大镜才终算辨出是顾老的手迹。放在我处已无用处,但它有关苏州的文化,送给你希望能把它的作用发挥出来。吴老同时还交给笔者他撰写的《陈谷岑先生和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刊于《无锡文史资料选辑》笫十二辑)一文的七页复印件。今天重读该文,确实对帮助了解和认识顾颉刚先生书题《宫城图》的内容及其背景有很大助益。
 
    顾颉刚书题识语阐释
 
    再说顾颉刚先生书题《明宫城图》识语手迹,真如吴雨苍先生所说,顾先生题识手迹的照片实在太小,而上面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所以笔者也是借助高倍放大镜逐一辨认,有些字还需按文意语句来反复斟酌、推敲。在此把全文照录于下(对其中无法辨识两字用囗表示):
 
    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见明《宫城图》一巨幅,万户千门界画精整,赭黄色彩,悉象其真。天安门外立一红袍官人,形体特大,与宫殿比例不(相)称。署其名曰工部侍郎蒯祥。旋从《吴县志》知蒯为夲邑香山人,世业土木。永乐时建北京城,以功晋工部侍郎,卒宣德中。盖明帝不没其劳,绘图以纪念之者。兹来苏州于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见此图,与故宫所藏囗(相)若,画一囗(官)人,旁不署,疑蒯氏自绘,以存纪念者。五百年来展转至宜兴某氏,兹乃归于公有。按《吴门表隐》(引)《弇洲史料》谓:蒯氏又有福、钢、义、瓛诸人,并以木工得官,或至侍郎,或至少卿。然则此人为谁图,未可详也。谷岑主任命为题记,因念香山建筑实集古代劳动智慧益以创造。当此国家大建设之期,知此图为不虚出矣。公元一九五三年五月顾颉刚书于拙政园读顾颉刚先生书题明《宫城图》识语,其义大致如下:
 
    以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曾见到过一件明《宫城图》巨幅,该图不仅界画精整,而且着赭黄色,显得富丽堂皇,形象逼真。所绘天安门外站立一位身穿红袍的官员,形体特大,与所绘宫殿的比例不相称。还在人体旁写有人名,为工部侍郎蒯祥。据《吴县志》记载,蒯氏为苏州吴县香山人,世业土木。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时建北京城,以功晋工部侍郎,卒于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中。大概由于当时的皇帝为了不淹没他建筑宫城的功劳,才绘了这幅图用作纪念。这次来苏州,在苏南文管会见到此图,所绘内容与前所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基本相若,不同的是在所画人物的身旁未见写有人名,猜想这件图画也许是蒯氏自己所作以存作纪念。五百年来这件图画展转流传到了宜兴某氏的手中,现在终于归诸公有了。按《吴门表隐》征引《弇洲史料》所述:“蒯氏又有福、钢、义、瓛诸人,并以木工得官,或至侍郎,或至少卿。”至于这幅图究竟是为谁所画?则无从了解详情了。谷岑主任要我为这件图题记,因感念香山建筑实是集古代劳动智慧,并加以创造的代表。
 
    况且现在正值新中国大建设之时,所以把这幅图用作展览,可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才乐为题记如上。
 
    顾颉刚题识牵出的往事
 
    在以上顾颉刚先生的这则题识中,尚有一些人亊情状在此有必要做些说明。
 
    顾颉刚先生解放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曾见到过一件巨幅明《宫城图》,此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顾老1953年5月到苏州在苏南文管会所见到的又一件明《宫城图》,它与前者最大的不同是该图所绘人物身旁并无写有“工部侍郎蒯祥”,所以才有“然则此人为谁图,未可详也。”之语。据查检《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五册)“苏24南京博物院,苏24-0387。明,无款,《明北京宫殿图》軸、绢(本)、设色”可知该图连同顾颉刚先生的题识手迹现藏南京博物院。那么顾老在题识中明明写到是1953年5月到苏州在“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见,因何这件有关苏州文化的画迹不珍藏在苏州博物馆,而为南京博物院所藏呢?
 
    这就得从“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说起,该会1950年1月在无锡成立,旋迁址到苏州的拙政园(西部)。同年3月,南京中央博物院更名为南京博物院。至1954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苏南、苏北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6年江苏省博物馆在苏州忠王府正式建立。1959年1月,江苏省博物馆从苏州迁往南京。而苏州博物馆则到1960年才建立。这些便是由顾颉刚先生题识的《明北京宫殿图》之所以会被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原因。
 
    顾老题识中有“谷岑主任要我为这件图题记”之语,其中的“谷岑”即吴雨苍撰写的《陈谷岑先生和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一文中的陈谷岑(1887-1970,名纶,江苏江阴人,清苏州优级师范学堂毕业,被奏奖师范科举人,著名教育家)。陈谷岑是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首任主任委员,而吴雨苍先生当时是奉苏南行署文教处的调派,到时在无锡的苏南文管会筹备处协助陈谷岑先生开展工作。自苏南文管会迁址到苏州后,苏州不少文物收藏家纷纷向苏南文管会捐献珍贵文物,其间宜兴文物收藏家储南強(著名学者储安平伯父)老先生也特地来苏,把收藏多年的明代“供春壶”,和“洞天四宝”等珍贵文物捐献给苏南文管会。1953年春节,苏南文管会举办了一次盛大的文物图书展览会,并且还刋印了《展览特刊目录》。这些也便是顾颉刚先生在题识中会有“五百年来展转至宜兴某氏,兹乃归于公有。”“知此图为不虛出矣”之语的缘故。
 
    至于有关顾颉刚先生1953年5月回到故乡苏州的事由,据《顾颉刚集.年表》记载:“1953年,61岁,春,(顾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授)与复旦师生到苏州考古。”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在顾颉刚先生的《苏州史志笔记》中亦可见。在此拈示与本文相关的二则:
 
    一:“一九五三年三月廿四日,沈勤庐(维钧)君贻书云:‘……闻复旦史系同学将于下月三日来吴考古,得此消息,至为兴奋。如工作需要,可组织苏南文物史迹考查团,联系苏南文管会(行政及处理)、苏南图书馆(供应参考资料)以利进行,而复旦负发掘研究之责。……’”。
 
    二、“《吴门表隐》:明工部侍郎蒯福墓,在香山吴璠村。福,永乐初以木工得官。又有蒯祥、蒯钢、蒯义,并至侍郎。蒯瓛,官至少卿。(《弇洲史料》)今有上蒯、下蒯二村,子孙聚族于此(卷四)……按:蒯氏之像,予于故宫博物院见之,图作北京城全形,午门之外,八象对立,蒯氏纱帽红袍立于左,人形特大,与建筑比例不称,盖明帝重其人,所以纪念之也。今在苏南文管会中又见之,谓得自宜兴某家,疑蒯氏别画一轴,示其荣宠,遂流至他邑耳。故宫一图书有人名,特不忆其为福为祥矣。”从以上按语的内容来看,它应该作于顾老1953年5月为苏州文管会书题明《宫城图》之后。读顾颉刚先生的《苏州史志笔记》,其中称引《吴门表隐》的史料比比皆是,吴门表隐》由清人顾震涛编纂,道光十四年(1834年)小辟疆园梓板。该书在例言中有称:“是书止载三邑境内,只录志所未及。间有虽载志中,未能明晰者,重言申明,故名《吴门表隐》。”由此可知它是苏州方志的补充,当代曾由江苏古籍出版社作为江苏地方文献丛书之一出版,而已故的吴雨苍先生便是该书的点校者之一。吴雨苍先生生前将保存已久的顾颉刚先生书题《明宫城图》手迹照片交于笔者,故在此就笔者所见所知,把这段有关苏州文化的故事记述如上,也聊表笔者对已故的文博界老前辈吴雨苍先生的追怀之情。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