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澄画像
人物生平
整顿军旅,巩固边防
1867年(同治六年)进士,授编修。出为陕甘学政。1877年(光绪三年)赴山、陕襄办赈务,不辞劳苦,亲赴灾区察勘,得左宗棠、曾国荃等保荐,次年,授河北道。1880年(光绪六年),诏给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东陲边务。次年,授太仆寺卿。是年4月,吴大澄为三品卿衔,赴吉林随同铭安帮办一切事宜,旋即改为"督办"。于6月行抵吉林,即与吉林将军铭安商酌防务事宜,于整军吏、守边强边等方面多有建树。
清 陶锺福 吴清卿小像 苏州博物馆藏
吴大澄与吉林将军铭安于吉林建立边防军队。改原有八旗兵,废除世袭制,改为招募制,共建防军马步13营,5000人。次年防军增至9000人,后统称靖边军,经过严格训练,己"悉成劲旅"。于珲春开始修筑东、西炮台。为防御沙俄从水上入侵,还创建图们江、松花江水师营。同时设立招垦局,移民垦荒,推行实边政策。他经过实地勘查,确定以珲春和三岔口所属边地为招垦中心,设立珲春招垦局,下设五道沟和南岗分局。招垦范围广泛,且规定许多优惠政策。为给垦民、商旅和军队提供方便,1880年底,修筑从宁古塔至吉林省城长达600里的大道及北、东线大道,建有百余座木桥,同时还增加许多驿站,加强了边疆的防务力量。
清 吴大澂光绪六年奏折 苏州博物馆藏
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为“宁古塔”的所在地是著名的流放地。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宁古塔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因为其地处边疆,偏远的边塞人力物力资源都不发达所以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
吴大澂心系国家,体恤民苦。他上书光绪帝,请求开禁宁古塔,招边实民。200年来,宁古塔地区一直是清王朝的政治禁区,谁敢触及,都是重罪。
吴大澂却凭借高瞻远瞩的见识,勇于担当的魄力,成为200年间挑战这个禁区的第一人!
他陈词恳切,一再上书,终于打动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允许他在宁古塔移民招边。
他带领官兵风餐露宿,亲自选查适合驻村的地址。那时候大量的山东、河南灾民无家可归,贫苦交集,吴大澂设置移民局,派专员将灾民安置在恰当区域,给他们发放银两耕地,帮助他们盖房耕种。
数千户山东人几经迁徙,终于在东北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面对眼前的黑土地,有吃不完的粮食,可以不再忍受饥饿,该是怎样激动的心情!
吴大澂主持的招民实边竟然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大量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贫苦流民进入新开发地区,原本荒凉的禁区逐渐成为了丰收的粮仓。
除此之外,他建造营房,训练士兵,修筑炮台,巩固国防,筹办机器制造局,开启了黑龙江、吉林近现代工业的先河。
吴大澂在东北勘界戍边,他的壮举为广大人民所敬仰。在宁古塔地区的三年多时间,他更是深受人们的爱戴。当年的移民在东宁三岔口庙岭村为吴大澂修庙,春秋供奉,让子孙后代不忘吴大澂的恩情,情深义重,可见一斑。甚至有的移民后人至今都会在祭祖时为吴大澂烧纸洒酒。时至今日,吴大澂当时的办公地点“望江楼”仍然屹立在宁安市南牡丹江边。
望江楼,光绪八年建成,亦称抱江楼、褒江楼
忆昔临江筑小楼,与君传酒话中秋。
自从一去三年别,那想重来两日留。
旧事思量纪大节,新图商榷定鸿沟。
国恩未报归程远,敢把闲情寄白鸥。
——吴大澂《登抱江楼题诗一律兼呈峻峰都护》
1883年(光绪九年),法国从越南向中国扩张,奉命会办北洋军务。1884年迁左副都御使。诏令赴朝鲜处理甲申事变,抵制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活动。
勘界谈判,据理力争
1、1858年,沙俄以武力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不平等的《瑗珲条约》,夺走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2、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强占乌苏里江以东所谓中俄共管的40万平方公里,割去了珲春以东领土和海域。
3、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1885年(光绪十一年),吴大澄会同宁古塔副都统容山、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经吴大澄、依克唐阿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含补立"土"字牌,添立"啦"、"萨"、"玛"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记号;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从而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矗立在珲春市区的龙虎石刻及具清代建筑风格的五角碑亭,就是珲春人民为纪念爱国大臣吴大澄谈判胜利而建立的。石刻正面篆书阴刻"龙虎"二字,左下竖刻"吴大澄书",字体流畅,气势磅礴。吴大澄于谈判期间曾多次书写"龙"、"虎"二字,抒发其"龙骧虎视"的大无畏的爱国精神。1886年,任中国首席代表在岩杵河-珲春同俄国进行勘界会谈。与沙俄代表据理力争,收回了被沙俄非法霸占的黑顶子百余里的领土,纠正了"土"字界牌。又争得了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航行权。
吴大澂上书总理衙门,请求重新勘界,光绪十一年(1885)秋,双方同意互派人员重新勘界,吴大澂被任命为此次勘界的中国首席代表。
从光绪十二年(1886)5月开始,吴大澂与俄国勘界代表巴拉诺夫进行长达5个月的谈判,双方光会议就开了七次!这次谈判中方着重要求解决补立“土”字界牌和归还黑顶子问题。
在谈判的过程中,巴拉诺夫在“土”字界牌应立图们江出海口44里还是20里上使出了洪荒之力进行狡辩,但是吴大澂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关键是前期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亲自查勘边界,核对位置,所以才有底气抗争到底。
最终,因吴大澂的坚持,中国收回了被沙俄非法侵占的黑领子百余里土地,将“土”字界牌换成石碑,立在沙草峰南麓10余里处。
同年7月4日,吴大澂与巴拉诺夫签署《中俄珲春东界约》,10月,又签订6个勘界议定书,总称为《中俄查勘两国交界六段道路书》,除此之外,吴大澂还争取到了中国船只自由进出图们江入海口的航行权!
中国的近代史,是不断遭受列强蚕食的屈辱史,不断赔款割地,受尽凌辱。而吴大澂此次勘界,是鸦片战争之后中俄之间唯一一次没有损失土地的勘界,不仅没有损失,还收回了部分土地~
吴大澂自己非常开森,于是在长岭子中俄交界立高约4米,宽约1米铜柱,亲笔用大篆书写铭文: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好不气势!它表明着中国的领土永远神圣不可侵犯!
清 吴大澂勘定中俄边境铜柱铭拓 苏州博物馆藏
1887年(光绪十三年),调任广东巡抚,又同葡萄牙强占澳门和香山七村的侵略活动作斗争。
微服视察,贪吏束手
1887年(光绪十三年)八月,郑州十堡黄河决口南泛,为害严重。先是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主持堵口,朝廷复派礼部尚书李鸿藻到工督修,1888年(光绪十四年)五月,口门埽占失事,功败垂成。李鹤年等均革职。七月,皇帝命吴大澄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接办堵口大工,于当年八月到任视事。他认为河工堵口收发料物弊端甚多,乃只身微服,混杂在送料民工中,背运秸料,进行私访。发现发料短缺,克扣工钱,吴大澄有意率众与管料官员争吵,该官员正拟将大澄推下鞭杖时,他的随从立即站出高呼:他是河帅,谁敢动手?这时吴大澄喝令对管料的官员予以杖责,并带枷在工地示众,以儆效尤。
治理黄河,筹划有方
吴大澄对堵口工程筹划有方,措施得当。对在工的官吏,分工明确,严限完成。他誓言:如依限不能完成者斩,自己也将以身殉职。在工人员无不凛然,于是日夜赶堵,于当年(1888年)十二月合龙。该工程较拨发款银节约60余万两。吴大澄任河督时,对郑州、中牟、开封一带险工甚为重视。他说:中河厅头堡大王庙顶冲之石堤,……八堡之人字坝、托头坝(中牟境),下南厅七堡之顺二坝,十九堡之盖坝(开封境)均甚紧要,是防御省城之门户。他提倡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工程,这是黄河上使用水泥修工程之始。
1885年(光绪十一年)时,他曾奏请用新法测绘黄河图,自河南省阌乡县(今灵宝境)金斗关到山东利津铁门关海口,测量河道长1021公里。次年图成,呈光绪帝浏览,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
郑州十堡大工完成后,因河势南趋,行将塌至堤身。吴大澄审时度势,在荥泽八堡(今郑州李西河一带)老滩前,筑石坝一座,工竣立一石碑,碑文是:"老滩土坚,遇溜而日塌,塌之不已,堤亦渐圮,今我筑坝,保此老滩,滩不去则堤不单,守堤不如守滩。"阐明了他的固滩保堤的治河思想。
吴大澄治河成功后,实授河道总督,赏头品顶戴。
暮年兵败,抱恨辞世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吴大澄时任湖南巡抚,奏请从军。8月15日、17日连电"奏请统率湘军赴朝督战"。不久,获清廷允准,"带勇北上"。旋被任为帮办东征军务。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月,吴大澄率新老湘军二十余营出关,2月11日到达田庄台。从2月21日开始,吴大澄与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吉林将军长顺及宋庆等部合军,进行第四次反攻海城。当时集中在海城附近的清军共一百余营,三万余人。兵力虽多,但因系统复杂,有湘军、楚军、淮军和东北军队,互不统属,缺乏统一指挥。吴大澄名义上为帮办军务,但无法指挥全军。诸将多"拥兵据要害,徘徊观望,乍却乍前,不能出死力以决一胜"。归吴大澄节制的军队只有二十营,而他所率领出关的湘军将领又多系庸劣无能、贪生怕死之徒。被调遣时,"迟不赴命"。亲军统领刘树元临敌"诓怯不前",炮队统领吴元恺闻战"相率而退"。加以吴大澄低估了敌人,对战争全局缺乏认真部署。正当吴大澄等集中兵力会攻海城之际,日军利用清军的弱点,采取"佯攻辽阳,实取牛庄"的声东击西战术,3月3日派第3、5两个师团进犯牛庄。吴大澄等未能识破日军阴谋,置牛庄于不顾,全力围攻海城。由于牛庄防务空虚,致使一日之内就被日军攻陷。牛庄失守当天,吴大澄匆匆由田庄台奔往石山站,"沿途溃勇络绎,其势已成瓦解",吴大澄退走石山站后,宋庆也把守营口的主力撤往田庄台,致使营口兵力空虚,3月7日日军又轻易的攻取营口,田庄台随后也被攻陷。田庄台即失,"湘军力战而败,死伤过多,人心不振"。吴大澄愤湘军尽覆,欲拔剑自裁,被左右格阻之。乃自叹曰:"余实不能军,当请严议"。清廷以吴大澄"徒托空言,疏于调度",3月17日下令撤去其帮办军务职,交部议处。旋革职留任,寻命开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复降旨革职,永不叙用。
“伏念臣一介书生,未经战阵,徒以倭寇猖狂,迫於忠愤,不自量力,愿效驰驱。枪械尚未到齐,训练亦无成效,冀分宵旰之忧勤,罔计军情之利钝,谋之不善,咎实难辞。”
这是吴大澂向光绪帝承担甲午战争中攻打海城失利的责任时说的话。
此后,他为生计所迫,曾任上海龙门书院山长,授徒自给,又变卖个人所藏字画、碑帖、古铜器以补日用。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吴大澄辞世,时年68岁。蛰居虞山的翁同龢得知吴大澄去世的消息后,特遣人送去挽联:
文武兼资,南海北海;
汉宋一贯,经师人师。
横批:一卧沧江
艺术特色
吴大澄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吴大澄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别有情致。早年从陈硕父学篆书,中年以后又参以古籀文,书法益进。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吴大澄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吴大澄又以诗词及散文著称。著有《愙斋诗文集》、《说文古籀补》、《字说》、《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试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吉林勘界记》、《十六金符斋印存》等十余种。
清 吴大澂 篆书二十言联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大澄,做《古玉图考》,对古玉的颇为有识。也喜欢紫砂壶,曾请过当时的制壶名家黄玉麟来自己家里造壶,其壶底有阳文的"愙斋"款,壶形古朴,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
吴大澂的一生,不仅可以串联起晚清政坛诸多风云人物,更跨界打入了金石书画核心圈。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名人外,吴大澂的收藏圈里还有各种不同的人士。
辛宫鼎 故宫博物院藏
隋常丑奴墓志铭册 上海博物馆藏
玉璧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魏了翁 行书文向帖 上海博物馆藏
沈周 有竹邻居图 上海博物馆藏
王时敏 端阳墨花图轴 苏州博物馆藏
王鉴 关山秋霁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