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匠人潜心坚守制琴70载 制作技艺企盼新传人
朱雪芬;李诗骢( 苏州日报.2017/12/12 )
[标签] 苏式二胡制作技艺;文化传承
[正文]

  封明君对将要出厂的二胡进行检验。□李诗骢  摄

昨天上午,走进在金阊街道学士街梵门桥弄的苏州民族乐器一厂,82岁高龄、人称“老封师傅”的封明君正在指导徒弟制作二胡。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宋代称“嵇琴”。但是,如今真正掌握苏式二胡制作技艺的艺人已是凤毛麟角。作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封明君每月都会定期到厂里进行技术指导,这里有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六个徒弟,更承载着他与苏式传统乐器几十年的“琴”缘。

1947年,12岁的封明君与二胡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家里穷,没办法,我当时去吴趋坊的作坊里学艺,第一次接触二胡。”封明君回忆,当时,他得幸拜二胡制作大师吕伟康为师。旧时学艺是学三年帮三年。尽管真正学艺的时间不算多,但封明君很用心,手艺长进得很快。

1954年,公私合营后,封明君随师傅进入苏州乐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他进入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一干就是38年,退休后又被聘为厂里的技术顾问。在厂里的那段时间,他说得最多的话是“弄不像,我来!”,而厂里大家都说“有什么问题找老封好了”。1995年,封明君赴新加坡进行民族乐器制作表演,成为中国到国外进行民族乐器制作表演的第一人。

现在,虽然制作二胡的工厂、作坊很多,但二胡制作入门容易,学精很难。往往学个好几年,技艺可能还停留在“入门级”。封明君介绍,二胡制作要经历上百道工序,选材、工艺加工、造型、蒙皮等各个环节都十分讲究。特别是蒙皮环节,是决定二胡音色的关键,蟒皮的厚薄、胶水使用的多少,都会对发音造成很大影响。一般,二胡选用蟒皮来进行蒙皮,相比于羊皮、猪皮、牛皮,蟒皮的厚薄、弹性、防水性等综合性能最佳,而整条蟒皮实际上也只能用5-6块。此外,由于受南北地域、气候环境的影响,会让二胡音色发生一定变化。而苏式二胡,以音色甜美,南北“通吃”而著称。整套工艺,不经过十年左右的磨炼,很难掌握,真正能成“大师”的更是凤毛麟角。封明君现在带的6个徒弟,最年长的56岁,最年轻的37岁,学艺时间最短的将近20年。

“琴是有灵魂的,即使你不会吹拉弹唱,不懂乐理美术,只要你肯用心学,用心去把握住‘琴魂’,照样能做出好的乐器来。”谈到自己引以为豪的制琴技艺传承,封明君表示可惜,“随着现代乐器制作技艺的推陈出新,给传统制作技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传统制作工艺复杂,收入又少,也是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入门’的原因,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学,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