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炉、汤婆子、灶头”这些活在苏州人回忆里的老物件,你都还记得吗?
太久远的过去,容易被人遗忘。
今天小编就带你回忆小辰光,老苏州们是怎么过冬的。
汤婆子是用黄铜做的。晚上睡前,妈妈都会先在里面灌上满满的热水,因为黄铜导热太好容易烫伤人,妈妈还会套上一个布套子。暖烘烘一晚上都不会冷。

灶头烧过饭后,留在灶膛里的柴火灰可是好东西,可以抄脚炉!天晴的冬日午后,叫奶奶抄只脚炉,搬一把凳子坐在墙角,抓一把黄豆放在脚炉里“爆黄豆”,覅特适意!
尘封已久的脚炉▼

汤婆子和脚炉是为数不多的依然沿用至今的取暖“老物件”,仔细找找,那些老街巷尾的铜器店,依然在出售。



汤婆子很大,不能随身带着,白天怎么焐手呢?赤脚医生家的盐水瓶在冬天最受欢迎。充上热水,再在外面扎一个袖套,取暖效果也是杠杠的。

大冷天的最常见的画面是什么,就是一群妈妈婆婆坐在一起纳鞋底做棉鞋。小辰光上学,都是和同学要比比谁家的棉鞋更好看更保暖的。

纳鞋底▼

从前没有什么蚕丝被、羽绒被,只有年复一年盖得几床“老棉花毯”。甚至有些人家会弹一床“十斤头”的棉花毯,力求做到保暖。这真的不会“压死人”吗?
老棉花毯▼

弹棉花▼

烧着柴火的灶头无疑是家里最暖和的地方,成天喜欢缩在灶头里的小编,就时常会得来爷爷的一句笑骂“煨灶猫”!

等到煮好饭,趁着柴火还滚烫,赶紧放一个山芋进去,煨山芋咯~比任何街上卖的烤山芋好吃一万倍!
煨山芋▼



小时候最不愿意干的一件事就是帮妈妈烧煤炉,因为这实在是一件技术活:蜂窝煤的空洞要对准,不然煤炉起不旺。能吃上煤炉上煨的红枣荸荠汤,简直是冬日里最满足的事情。

焐窠是用来保温饭菜的。多用稻草编扎而成,还配有窠盖。还会用小棉被来塞实、塞紧空隙,力保勿失一点温度。烧好的热饭热粥就焐进草窠。晚归的人就能吃上热汤热菜了。
编焐窠▼

洋气一点的人家才会用电焐窠,只是功能没用现在的电焐窠多。
电焐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