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簪缨世家吴湖帆
《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专题
付玉婷
[提要] 吴湖帆先生身上有说不完的故事,无论是他和太太潘静淑的梅景书屋,或是祖父吴大澂,亦或学生徐邦达、王季迁,只要与他相关的,皆是传奇式的。但近来人们真正对吴湖帆先生更切身而细腻的认知,要从去年上海博物馆重磅推出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开始。 当时我们做过一则专题,阅读很高。关于吴湖帆先生和梅景书屋的传奇,…
[标签] 吴门画派;吴门书派;书法;画家;中国山水画;文人画;现代绘画大师;书画鉴定家
[正文]

  

「我见青山多妩媚-簪缨世家吴湖帆」专题

    吴湖帆先生身上有说不完的故事,无论是他和太太潘静淑的梅景书屋,或是祖父吴大澂,亦或学生徐邦达、王季迁,只要与他相关的,皆是传奇式的。但近来人们真正对吴湖帆先生更切身而细腻的认知,要从去年上海博物馆重磅推出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开始。

  当时我们做过一则专题,阅读很高。关于吴湖帆先生和梅景书屋的传奇,讲过无数遍,听过无数遍,再看一次仍觉得好看:

  吴湖帆一生过眼宝贝无数,收藏有1700多件书画,还不包括大量古籍善本、青铜器、高古玉等。如果你常看高级别的古书画展,一定对他清雅的小楷和“梅景书屋”四字印象深刻——这是吴湖帆的斋号,也是当年江浙一带影响最大的艺术沙龙,其时著名的书画、词曲、博古、棋弈的时贤雅士都曾出入其中。

1941年梅景书屋师生合影

  杭州有不少老先生见过吴湖帆。治石泰斗黄怀觉先生当年专为吴湖帆刻碑,吴夫人潘静淑的墓志铭就出自他手。其子黄良起先生,前些年忆起儿时常见的海派大师们,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吴湖帆。

  吴湖帆当年住在上海嵩山路88号冯超然、梅兰芳、盖叫天都住附近,常有往来。吴家最宝贝的是字画,不少都藏在汇丰银行保险箱里,黄良起记得父亲叮嘱过,去吴家千万不能动字画,动了便闯大祸,倾家荡产都赔不起。

  相较之下,吴家不当回事的则是黄金,一根金条十两重,一捆一捆墨墨黑的,用火漆烫过,家里随处摆放。吴湖帆的儿子对黄良起说:这个东西,不值钱。对此,陆抑非说过,抗战时,大家都逃难,只有吴湖帆拿着几十根金条去换米芾的《多景楼诗册》。

  但今天我们要讲的,只是一个很小的故事,来自一张画的一个小小角落,却能读到一个不一样的吴湖帆。

吴湖帆

1894年 - 1968年

  吴湖帆的母亲病重时,曾将儿子叫到病榻前,叮嘱他:把一张已经画了多年的作品画完,送给挚友孙邦瑞,务必与孙家结为亲家,并将孙邦瑞的儿子都收为义子。

  此时,吴湖帆的太太潘静淑已经去世。母亲如此郑重交待,一定是有所担心,希望孩子们都能被妥善安排。

  梅景书屋里日日高朋满座,吴湖帆的母亲为什么独独如此看重孙邦瑞?

  吴湖帆的母亲叫沈静研,是内阁中书沈树镛的女儿,沈家的书画、秘籍和金石收藏也非常了得,吴湖帆收藏中有一部分便得来于此。作为大家闺秀,沈静研幼承庭训,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嫁给了重臣吴大澂之子吴本善,也就是吴湖帆的父亲。

  母亲的考量与嘱托,与她的出身与经历相关。在吴湖帆“梅景书屋”来往的人士里,像孙邦瑞这般财力与品学皆备、又与吴湖帆投缘知己的人,不多。而今想来,孙邦瑞应当就是那位目之所及,最令母亲心安的人。

吴湖帆 锦绣奇峰

纸本 立轴

95×51.6 cm

  这个故事,就记录在吴湖帆所作《锦绣奇峰》右下角的题跋上:

  “辛巳之春,先妣沈太夫人正在病中,命余作经意画一,赠与孙君邦瑞兄,即以此图相赠,又命以儿女通一姻。癸未(1943年)春,扬儿生,时附行君之膝下。甲申(1944年)秋,君诞子恒恬来为余义子,此吾两家世好俱识此画上。乙酉九月画竣并记,倩庵又志。”

  这张画,吴湖帆整整画了八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1月2日开幕的中国嘉德上海巡展中,它又回到了上海,读完吴湖帆和孙邦瑞完整的故事后,欢迎你去看看它。

  看这张画之前,先来谈谈孙邦瑞。这个名字,常去上海博物馆的人一定很熟,就刻在上博新馆的墙上。

  孙邦瑞是民国时期上海最重要的古代书画收藏家之一,将一大批藏品捐给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沈阳博物馆等国内重要博物馆。当然,那个年代的品味与钱有关,他家里有地产、也有企业,财力远远大过于吴湖帆。他同胞哥哥孙煜峰,也是有名的民族资本家和收藏家,1961年起先后5次向上博物馆捐献了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等文物656件。

  孙邦瑞的藏品,大多请吴湖帆鉴定题跋。最著名的包括陈道复《红梨卷》、王翚早年佳品《仿大痴山水》、恽寿平《携尊踏雪图》卷等等。故宫王连起先生曾在《从吴湖帆的题跋谈其鉴定问题》中说:唐寅《王鏊出山图》卷,今藏故宫博物院。此图吴湖帆题:“辛巳中秋,孙邦瑞见示乡贤名迹。吴湖帆谨观”一行。这张画是故宫的一级品,多次影印。

《王鏊出山图》

  上世纪30年代,梅景书屋日日高朋满座,庞莱臣、钱镜塘、孙伯渊、刘定之、张葱玉等著名沪上藏家、书画商、鉴定家都是当时吴家常客,吴湖帆为他们掌眼,与他们交往,同时也根据自己的品味购藏或交换,令整体收藏更为丰满。

  但孙邦瑞是很特别的一个。

《丑簃日记》书影

  翻开吴湖帆的《丑簃日记》,孙邦瑞是出现最频繁的人之一。两人的关系,可以用“如胶似漆”来形容。

  举几个例子,孙邦瑞常常陪吴湖帆一起逛街,两人经常一起合买古画,还一起试乘双层客车。有什么好的,孙邦瑞都惦记着吴家,孙家有了糯米荔枝,也送一份到吴府。1963年吴湖帆七十寿辰时,孙邦瑞还送了400支蓝牡丹牌香烟作贺礼。

  既有实力,又很贴心,孙邦瑞对于吴湖帆而言,似乎是个完美的朋友。此时来看沈老太太病重时的嘱咐,更像是一种有智慧的托付。

锦绣奇峰 局部

  来看看吴湖帆在画中是怎么说的。

  《锦绣奇峰》这张画总共有四处题跋,吴湖帆画了八年的原因、过程和心情,都记录在题跋里。

  题跋一:丁丑(1937年)八月十二日作此图未竟,翌晨拟设色,而门外人声鼎沸,因沪北战端已启,枪礮密集,途中避难者皆奔走无措之声也。爰乃搁笔,无心润色矣。今战祸益烈,不知何日方休,因记此以俟停战日续成之。丑簃。 

 

  

  1937年8月,适逢八一三事变,淞沪抗战,上海沦陷。原计划吴湖帆为这件作品上色的那天,吴湖帆听见“门外人声鼎沸”,“枪礮密集,途中避难者皆奔走无措之声也”,这种局面之下,他没有心情再画下去了。

  而翻开这一段的吴湖帆日记,紧张时局与他忧虑的心情皆在其中,细细密密长篇累牍的战事,甚至还有重要报刊中的新闻、剪报。平日里轻快简短的书画鉴藏类风雅事,则全都不见了。

  “今战祸益烈,不知何日方休,因记此以俟停战日续成之。”

  吴湖帆就此搁笔,准备停战后再继续完成画作。

  但战争比他预料的要长得多。

  题跋二:战事迄今三年许,依旧未息。爰董文敏山村清霁图之例,先题款于纸端,以赠邦瑞我兄。润色毕工,需俟异日,识此为券。倩庵吴湖帆。辛巳(1941年)二月朔日。

  ▼

  写这段题跋时,又过去了三年多,战争没有停止的意思,吴湖帆也没能完成这张画。1939年7月,他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变故——相守24年的太太潘静淑因病去世,令他非常伤心。

  从那一段日记来看,孙邦瑞是陪伴他渡过难关的挚交。1939年7月15日,潘静淑去世几日后,他在日记中补记说,孙邦瑞和许多朋友来看他,孙曾约他一起购买南唐解处中画五代牡丹,当时潘静淑听了很高兴,想要临一临,不料七月三日这一天,孙邦瑞来说他画买成了,潘静淑却离世,“余心寸裂矣,邦瑞来而未言”

  十五日,“邦瑞带此来观,洵世间奇物矣,惜静淑已长眠不得见矣。”

  1941年年初,因为母亲的嘱咐,他仿效自己收藏的董其昌《山村清霁图》中经年累月、多段题款、夹叙夹议的方式,在没有画完的画上题款,将作品赠予孙邦瑞。个中故事,他在第四段题跋中作了补充说明。

  题跋三:剩水残山八载中,迷天宿雾掩奇峰。沧桑未及铜驼劫,锦绣重开焕若虹。此画自丁丑八月十二日搁笔至今正八载矣。历经离乱,未涉劫灰。乙酉(1945年)八月十日,欣闻战祸弭平,盛世重见,邦瑞亲家携示续成以符宿愿,时九月二日也。湖帆快怀重识。

  ▼

《山村清霁图》

  从左至右:

  ①珂罗版《梅景画笈》本

  ②苏州文物商店藏本

  ③1993年上海某拍卖公司首届拍卖会上拍本

《梅景画笈》

  1945年,战事终于结束,此时距离吴湖帆搁笔已有整八年。从题跋中可以看到,吴湖帆和孙邦瑞已成亲家。锦绣重开,盛世重现,孙邦瑞携画而来,吴湖帆投入全情全意,以丰润华丽之色敷之,内心充满喜悦。“锦绣奇峰”也终于得以名副其实。

  题跋四:辛巳之春,先妣沈太夫人正在病中,命余作经意画一,赠与孙君邦瑞兄,即以此图相赠,又命以儿女通一姻。癸未(1943年)春,扬儿生,时附行君之膝下。甲申(1944年)秋,君诞子恒恬来为余义子,此吾两家世好俱识此画上。乙酉九月画竣并记,倩庵又志。

  ▼

 

  在第四段题跋中,吴湖帆补充说明了母亲病中的嘱托一事。你可以看到,他严格从母命,一一照办。而他也相当珍惜与孙邦瑞之间的情谊,补充作了这段记录。

  这一年,吴湖帆还在梅景书屋举办了庆贺抗战胜利的画展,那场画展中,《锦绣奇峰》的展出深深感染了前来参观者。

  此时再回到画本身。20世纪30年代,吴湖帆三次担任故宫博物院书画展览审查委员,不仅上升为全国书画鉴定界“一只眼”,笔墨技法也一举获得飞跃。1936年,他在《美术生活》上发表代表作《云表奇峰》,在上海画坛一炮而红,逐渐成为上海画坛的一代盟主。而《锦绣奇峰》这张画,极尽丘壑之美,得淡荡明艳之致,深穆渊厚之气,吴湖帆对传统山水画“南北宗”、青绿水墨的兼收并蓄在画中集为大成,是他自我鲜明笔墨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这张画看起来明净、透亮而艳丽,这和吴湖帆用的材料有关,青绿、储石、花青、红等颜料都由珍贵的天然矿石、贝壳、植物制成, 不少采之于宫廷旧藏的颜料,工艺繁复。在这些年里,吴湖帆结社填词,专意诗词书画,铜驼之劫、家国之痛时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令他无心提笔。直至1945年战争结束,方能“快怀重识”。为了这一刻,他投入了绝大的精力和耐心,填丽丰润, 苍翠华滋,正是他内心世界奔放喜悦的写照。

锦绣奇峰 局部

  这次预展中,还有多件吴湖帆的重要作品也和孙邦瑞有关,深究下来,你会发现两人知己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心对彼此品学的认同与赞赏。

  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唐韩干《照夜白图》,是一张国宝级名画。30年代,吴湖帆以上海博物馆筹备委员及董事身份,应邀赴故宫选择参加伦敦中国画展的文物,并担任故宫评审委员会委员。恭亲王奕訢的次孙溥儒,在恭王府萃锦园偏福殿寒玉堂内接待了他。1936年,吴湖帆在溥儒处得以获见《照夜白图》,深刻体会到“唐人善画马者甚众,而曹、韩为之最。

  但很快,这件名画流离失所。溥心畬作价一万银元转让给古董商叶叔重。叶叔重又转售给英国人大维德。后又被日本人收藏,最后辗转被美国人购得,于1977年入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这件作品令吴湖帆印象极深,八年以后的1942年,应孙邦瑞之请,他背临了《照夜白图》。

唐 韩干 照夜白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吴湖帆 临韩幹照夜白图

纸本立轴 95.5×46cm

壬午(1942年)作

  题识:韩幹照夜白图。真迹为贾秋壑旧藏,有南唐后主、米元章、吴傅朋题字,恭亲王所藏。余获见于王孙溥心畬处,越今八年矣。为邦瑞孙社兄摹,大略如此。壬午,吴湖帆。

临韩干照夜白图 局部

  《仙髻拥新妆》是吴湖帆画给梅兰芳好友,海上文化名仕刘象如的,画的是没骨荷花。吴湖帆当时有位入室弟子张守成,其子张渊曾在《缅怀我的太先生:梅景书屋里的大家吴湖帆》中说:吴湖帆的没骨荷花非常著名,是因为他有孙邦瑞这个好友。当时孙家在大木桥路,孙邦瑞曾陪着他和父亲到当时很冷僻的中山南二路的一片荷塘去写生和采折荷花。而每年夏天,他都会送荷花、荷叶、莲蓬到吴湖帆家里去,“难怪太先生的没骨荷花画得这样生动传神,他就是从生活中汲取养料而不是在书斋杜撰的。”

吴湖帆 仙髻拥新妆 1953年作

设色纸本 立轴 84×41.6cm

  题款:仙髻拥新妆。赵坦庵词句。象如兄雅鉴。癸巳秋,吴湖帆。

仙髻拥新妆 局部

吴湖帆  朱梅邨 瑞莲缥缈·松下问道 成扇

1938年作 设色纸本 18×50cm

 

  正面:汉室婵娟双姊妹,天台缥缈两神仙。当时仅有风流过,摘向人间作瑞莲。邦瑞仁兄雅鉴。戊寅七月初二日,吴湖帆。 钤印:吴湖帆、闹红一舸。

  背面:邦瑞先生正。戊寅,朱梅邨。 钤印:梅邨

  吴湖帆和孙邦瑞一起过眼古书画无数,常共同讨论书画、鉴藏、合购书画。日记里,几乎隔几日就能见到孙邦瑞带着古书画来访。

  1939年2月14日,孙邦瑞借来了杨凝式的《韭花帖》真迹卷,并约来沈尹默去吴湖帆家同看;3月3日,与吴湖帆一起看刚得的萧尺木仿大痴长卷,和王石谷的《寒塘鸿鶒图》;就连小年夜,孙邦瑞也前去拜访与吴湖帆交谈……

  这些,几乎是两人最寻常不过的日常。

  作为举足轻重的收藏家,孙邦瑞与梅景书屋的弟子同门也都相熟交好。孙邦瑞庆祝四十岁生日那年,吴湖帆让大家为其作画庆贺:陆抑非用细腻的工笔作《幽禽双栖》;王季迁作《仿麓台山水》;俞子才用金粉勾勒出《松壑奔泉》……总共有八件绘画贺礼。

《韭花贴》

有人说,身型微胖的吴湖帆,平日里为人温和,只有在日记中才能体味到他作为一个资深鉴藏家的自信和犀利,绝不人云亦云。当你读完吴湖帆对孙邦瑞的评价,再看他对其他人的,会有更多感受。
 
  《丑簃日记》中记录过一场画展——1939年4月,吴湖帆正筹划同仁藏古画展览。孙邦瑞交来古画十件,有陈道复的《红梨卷》、沈颢的《秋林道话图》、王翚《寒塘鸂鶒》和《仿大痴山水》、萧云从的《书画卷》、查士标的《南村草堂图》、倪元璐的字轴、王原祁《仿松雪》、董邦达和钱维城的四尺对幅。
 
  他对于其他人(包括钱境塘)的一些藏品直言“真而甚恶俗”,在孙邦瑞的送展品旁小字备注:“神品”、“逸品”、“妙品”、“精品”。
 
  也是在这一年,孙邦瑞携查士标画的《南邨草堂》给吴湖帆看,被吴湖帆赞“极作”,并认为“大有山樵神韵,细笔设色,书画中绝无仅见之品。”;一周后,孙邦瑞又拿来了倪元璐的字轴,四尺正幅,纸本,洁白,吴湖帆不禁形容其“至精可爱”;又几日后,吴湖帆收了一卷孙邦瑞带去的黄公望画卷,“至佳,真迹也”,虽纸本略有破碎,好在价格不贵。
 
  范景中先生在《一个文人画家的日常生活——吴湖帆1933年元月的日记》中写道:如果我们体会不到古人所谓的“眼福”,我们就很难理解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另一个世界。而在半个世纪以前,那个世界却是由一批所谓的精英组成的。
 
  他引述了吴湖帆此月29日的日记:“张大千来,谈论观古画海上几无可谈之人,收藏家之眼光以名之大小为标准,一画以题跋之多寡、著录之家数为断,往往重纸轻绢,画之好坏不论也;骨董伙之眼光以纸本之洁白、名字之时否为标准,画之有意义无意义不懂也;书画家之眼光以合己意为标准,附合买画者以耳熟否闻为标准,此画之有无价值不识也。略记评语于后:
 
  庞虚斋有经验,乏学识,自信莫当。
 
  叶遐庵,胶柱鼓瑟,于画理不甚明了,完全以理想式鉴别耳。
 
  赵叔孺,黏腻而质实,无推测判别。
 
  王栩缘,太拘疑。
 
  冯超然、宣古愚,偏见自信,强辞夺理,有时精能皆到。
 
  何亚农,灵敏,乏真力。
 
  蒋毅孙,大处有胆量,小处无真判断力。
 
  夏吷庵,直学者之见,无鉴别经验。
 
  潘博山,有学识,略少经验。
 
  黄公渚少经验, 且自信。【按:此条为作者圈去。】
 
  林尔卿,胆小无主张,有时有特见。朱镜波亦如此,魄力较林更小,主意更无矣。
 
  袁珏生,一味夸大,刻而不精。
 
  吴子深,夸大无学识,好弄颠倒。
 
  彭恭甫,嫩极。陈子清、张榖年亦如此。
 
  褚松窗,深于世故,不落边际,旁人闻之,真伪莫明。
 
  陈小蝶,能而不精,有意识,少经验。
 
  徐小圃,好大不懂。
 
  徐竹荪,稳练,大胆小。
 
  郭和庭,拘腻。郭企庭乏主见,懦极。
 
  徐俊卿,精而不辣。
 
  高野侯,杂而不精。杭人喜夸。
 
  孙伯绳,浮躁,全无意识。【按:此条为作者圈去。】
 
  吴仲熊,非大器,只懂得顾鹤逸、陆廉夫而已。白坚亦如此。
 
  陈渭泉,无识自信。【按:此条为作者圈去。】孙、陈、白皆不足道,圈去。
 
  江紫诚,极有经验,所差自己不能画。
 
  余如孙件渊辈皆小有经验,太缺学识。周湘云等直凭耳食,仅为自豪,一些不懂好歹耳。王伯元较周聪明,然亦不懂,更无主见。”
 
  范景中先生说:从这则日记的行文看,似是张大千评语的记录。但我怀疑,它是否系张、吴二家意见的合成。因为在吴湖帆日记中有可以印证以上一些评语的段落。
 
  此时此刻,回头来看吴湖帆写给孙邦瑞藏品的“书画中绝无仅见之品。”“至精可爱“”“至佳,真迹也”,是多么难能可贵。
 
  本文参考资料:
 
  李维琨《吴湖帆和他的收藏圈朋友》
 
  范景中 《一个文人画家的日常生活——吴湖帆1933年元月的日记》
 
  凌利中《近现代书画鉴定学科的奠基者—吴湖帆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书画鉴藏活动》
 
  王连起 《从吴湖帆的题跋谈其鉴定问题》
 
  吴湖帆《吴湖帆文稿》
 
  《吴湖帆的故国之思:<锦绣奇峰>刍议》
 
  张渊《缅怀我的太先生:梅景书屋里的大家吴湖帆》
 
  等,特此鸣谢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