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锡梅园的审美特征与历史价值
郭明友( 中国园林.2014(12).2014/12/01 )
[提要] 在中国近现代园林史上,古典私家园林自觉向现代风景园林转型,是案例较少、学术关注相对不足的历史断层,这恰是无锡梅园最大的价值。荣氏梅园凝聚着深厚典雅的传统文化精神,采用了现代风景园林朴素简洁的造景手法,不设围墙、任人游赏,以继古开今的面貌,发挥公共园林的作用。梅园以崇高的造园理想和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此间无锡实业家广造开放式私家园林、推动太湖风景区建设的旗帜。
[标签] 风景园林; 无锡; 梅园; 审美; 转型; 价值;
[正文]

   无锡梅园位于西郊的东山、浒山南麓,1912年始建,1930年完成,园主是民族工商业巨子荣德生。1955年,荣毅仁先生遵父遗志,把园林捐献给了地方政府。梅园兴造于中国园林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阶段,也正值民族历史上多难兴邦的关键时期,主人情高志远、拜梅为师,毕生以实业兼济天下,园林以中西合璧、继古开今的审美风貌,成为园林艺术与民族历史双重视阈交集之内的典范案例。

 

1.梅园的审美特征

   在中国近现代园林历史上,古典私家园林自觉向现代风景园林转型,是一段案例较少、学术研究相对不足的历史断层,这恰是梅园最大的审美特色。

1.1尽洗铅华任自然——园林以朴素手法实现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突破

   荣德生先生曾自书堂联:“意诚言必中,心正思无邪。”[1]70对联不仅概括了其创业和做人的原则,也透射出其朴素自然的审美趣味。梅园正以天然图画的审美形式,实现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造园手法的自然融合。

   园林以梅花的人文品格为主题,景境凝聚了深厚典雅的传统文化精神。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梅是四君子之一,被赋予了傲岸耿介的精神品格。时人钱振煌《梅园记》说:“凡园之植,四时之草,异域之花,无不具备……而山人独以梅名其园,岂非以鼎一阳之复,见天地之心,为群芳之先觉乎!”[2]155园林在多处文字都点明了这一传统主题,如香海轩匾额“一生低首拜梅花”;抱柱联:“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1]67可见,虽然主人“无暇文学”、“读书无多”,[2]68园林主题却继承了传统文人园的风雅。在国难当头之际,梅园高古的传统主题既可自我勉励,也是激励国人奋发有为的精神符号。

    在造景艺术上,荣氏梅园摒弃了传统文人私家园林在封闭空间内精心营构典雅小景的范式,改用天真自然、大开大合的手法,迈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向现代风景园林转型的第一步。

   1906年游苏州留园时,荣德生就认为“西边一角更胜”,表示“将来欲自建此一角”。[3]62众所周知,留园东部素以建筑高大华丽著称,而西部则是一派自然山林气象。六年后,荣氏营造梅园,兑现了早年的愿望,也实践了自己朴素的园林审美思想。梅园占地约百亩,依山望湖,自然环境优于留园,园主没有把古典文人园林中常见的亭台楼阁、叠山理水等当作重点,而是因地就势遍种梅花,仅一年就“种梅3000株,其他花木,四时不谢”。[3]67园林总体布局顺势随形,建成后俨然一座现代风景园,从当时的平面图中可以清晰看出这一特点(见图一)。

图一:1930年梅园平面图(《薛明剑文集续编》)

1.2.与众人同游乐——梅园以私家园林作公共空间

   在中国古代园林历史上,不乏私家园林应时开放延客的案例,但是这既非常态,也非主人造园初衷,游客入园也多受限制。荣氏梅园在营造之初就不以自娱独乐为目的,而以不设围墙、不收游资、四季开放、公共享用为原则。梅园主厅诵豳堂的抱柱联:“为天地布芳馨,栽梅花万树;与众人同游乐,开园囿空山。”[1]69说的正是此意。时人也常把梅园视作公园,并认为其风景较国外著名公园更胜。当时报刊《新无锡》:“(1916.1.11)(荣德生)辟一广园……饶得天然之趣……记者昔年曾游日本各公园,似都未能有此大开大合者。”[4]238无锡著名学者李钟瑞女士也说:“其风致实不输于各国之名园。”[4]236

   为便于人们游园,1920年9月,园林“于山顶建筑一亭,以便登高远望。自梅园以达山巅,有长堤一条,两旁栽种垂杨,山峡间建悬桥一座,上以通行人力车,下以便乡民之往返”。[4]240

   为便于外地游客歇宿和交通,1926年11月,园林“建筑房屋七上七下,拟辟为宾馆之用”;“另开辟会客室、阅报室、运动场、弹子间、浴室、餐室等,以备旅客之需”;“并备汽车四辆,往来于迎龙桥(城中)及梅园之间……此后往梅园游览者,益形便利矣。” [4]246

    为丰富园景,园主还多次在赏梅时节之外举办花卉展。《新无锡》:“(1918.11.5)园主人荣德生君,际此深秋篱菊群放之时,搜集佳种在园开菊花会,以供游人赏玩,诚所谓雅人逸趣也。闻所集名花有四千余盆,计二百数十种”;[4]239此后数年,梅园菊花会成为常例。

    园林建设很成功,“每年初春,赏梅游客日以万计”,[5]245这一实效超乎园主意料,其间也不乏因游客素质较差而令其感慨的事例——“各地来游者甚多。回想三十年前辟园植梅,今日竟成苏省名胜,非初意料所及。惟无知者往往攀折花木,为之可惜”;[3]182尽管略有遗憾,但毕竟不违造园之初心,因此,在早期三十余年间,梅园仅在1932年荣宗敬六十寿庆期间,提前公告闭园三日,此外对游客再无其他限制。

1.3. 古今融合,中西合璧——园林建筑设计质朴简洁、适用为上

   关于无锡与苏州园林建筑之间的差别,陈从周先生认为是“经济基础不同所致”,“苏州乃地主与退休官僚寓居之地,其住宅园林皆属封闭性……求一己之享受,不欲外人知之也。无锡则富商为多……至于建筑内部,则迎客接宾之所,尤为着眼所在”。同时,陈先生也以苏州园林建筑为正宗,对无锡“资本主义”富商“不欲以大量资金投于不动产”,致使园林建筑平实简朴、无可足述,进行了点评。[6]170其实,质朴简洁、适用为上,正是梅园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也符合当代风景园林减量设计的理念。

   梅园西南部建筑以诵豳堂(楠木厅)为核心(图二)。这是一座清代早期风格的古建,面阔三开间,系整体购买、易地迁建而来,迁建时两侧各接三开间厢房。整组建筑单层、单檐,脊线无装饰,四角不发戗,古朴典雅、简洁稳重,与近旁的刻石、峰石、洗心泉、天心台、揖蠡亭、清芬轩、招鹤亭等,同为传统风格的园林构筑。诵豳堂前的香海轩(图三)和东侧的乐农别墅(图四),则是木构梁架、砖石墙体、中式屋顶、穹门拱窗,属于晚近时期典型的中西合璧样式。

图二:诵豳堂(上);图三:香海(下左);图四:乐农别墅(下右);(作者摄)

   园林东北部一带建筑布局相对分散,建筑风格也融合了中西与古今。其中,经畬堂(图五)和荣宗敬别墅(图六)都依山势设计了南欧台地园林建筑的对称式台阶,经畬堂为传统中式,荣宗敬别墅则为现代砖混平屋,左侧披屋还采用了圆柱穹顶的罗马建筑风格;敦厚堂是豁然洞学生的习武场,建筑面阔七开间、青砖黛瓦、中式屋顶,轩廊却是西式的砖筑拱门(图七);念劬塔三层十八米,也是现代砖混结构与传统中式风格的融合(图八)。

图五:经畬堂(左);图六:荣宗敬别墅(右);(作者摄)

图七:敦厚堂(左);图八:念劬塔(右);(作者摄)

   这些建筑掩映于万树梅花之间,布置分散,且都有尺度合宜、实用适用、质朴自然的特征,与园林造景的整体氛围和谐一致,因此,尽管杂糅共存于一园之内,却没有因风格差异造成视觉审美上的冲突感觉。近半世纪,梅园先后拓建了锡明亭、梅园碑廊、古梅奇石圃等,都延续了早期建筑的设计原则,用现代材料和工艺,把传统“梅”意象融于古亭、漏窗、洞门、长廊、挂落、铺地等设计之中,构筑了传统文化的表达语境,也使百年梅园前后期建筑风格形成了内在一致性。正如李正先生所说:“在传统形制中推陈出新,试图创造简洁、洗练、素雅、明快的新格局,更好地满足现代功能的要求。”[7]257

2.梅园的历史价值

    梅园的历史价值,集中表现在园林空间的社会功能和园林主人的历史功业两个方面。

2.1.办学兴教,为国育才——园林是当时著名的社会教育空间

   古典私家园林环境育人,通常以传统道德为内容,以慎独内省为形式,以主人及子弟为主要对象,荣氏梅园的教育功能远远突破了这些拘囿。

   作为民族实业家,荣德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他说:“事业之成,必以人才为始基也”;“人才之盛衰,实关国运之隆替”;当时无锡基础教育很薄弱,“余有鉴于斯……所以办学校;无图籍参考,故建立图书馆”。[8]9荣德生先后创办了公益小学、竞化女小、公益工商中学、公益初中、豁然洞读书处(初级、高级)等十余所基础教育机构,其中公益二小和豁然洞读书处就在梅园之内。[①]公益二小为新学教育,四个年级学生最多时近二百人;豁然洞读书处为私塾形式的书院,教授国文、英语、算术、国术,是传统与新学兼容的精英式教育。

   对于梅园兴办基础教育的成就,李钟瑞女士在《梅园与社会教育》一文中,给予了高度赞赏:“非徒吾邑教育上实占至重之地位,抑且堪同荣氏所办之图书馆及中小学校相与并称也。”[4]236康有为来访时慨然题诗:“安得如君千万辈,全华儿女作干城。”[8]3荣德生本人回忆说:“余历年所办学校,以工商中学得人为盛,次则梅园读书专修班造就亦多”[3]212

   可见,荣氏梅园把园林环境和学校空间无缝融合,在园林中兴教办学,集中系统地培养了德才兼备的应用人才,园林因此成为当时著名的社会教育空间。

   荣德生毕生的兴教事业还有很多,此外,二、三十年代的梅园还被作为各种学术会议的承办地,1921年第二届江苏省地方自治讨论会、1930年江苏省内地纺织厂同业会、1930年中国经济学社年会、1932年第二届中国纺织学会年会、1935年第三届江苏省立小学联合会理事会等重要会议,都在梅园内举行。

2.2.经营湖山,造福桑梓——梅园是引领无锡建设太湖风景区、发展旅游经济的旗帜

   荣德生很早就对无锡山水资源的旅游价值有所觉悟,他说:“余初尝发愿建太湖风景区,拟在湖边山水之间,建无量殿、水属池、博物馆、大会堂,屋顶均盖各色琉璃瓦,点缀环湖景色,筑路植树,并将其他园林联络一气,藉以吸引游客,为地方增加财富。”[3]126可见,荣德生先生把梅园建成公园,是其建设无锡太湖风景区宏愿的一部分,也是在为推动无锡旅游事业、发展地方经济而立杆举旗。

   在荣德生和梅园的带领下,无锡民族工商业先驱在关注风景区建设、发展旅游经济方面凝聚了共识,思想觉悟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1920年9月1日的《新无锡》:“开原乡大徐巷商业本不甚发达,自荣君德生开辟梅园以来,商业日渐起色……于商业一道大有蒸蒸日上之势”;[4]240

   1924年1月,李钟瑞女士撰文论述了公园建设的七要素:自然有趣、风景雅致、四季有景、娱乐设施、教育空间、文体设备、博物展出。[4]237这是国人对于自主建设公共园林较早且较系统的思考。

   1929年3月17日,《新无锡》记者专访荣德生、杨翰西讨论“建设沿湖风景问题”。[4]249

   1933年12月2日,《锡报》刊文《荣德生等发起整理湖山繁荣地方》,报道了荣德生等四人“广辟风景区,点缀名胜,吸收游客,繁荣地方”的讨论,决议效仿意大利、瑞士、法国等国“别辟蹊径于农工商外,获得特殊之收入”。[4]357

   1946年1月,梅园战后修复,“游客之外,车夫、船妇及吃食摊贩,远道而来贸易者亦不少。楠木厅前,几类小市集,虽觉不甚雅观,但附近贫民得藉以营生,亦可喜也”。[3]201

   基于这一共识,当时无锡名贤先后太湖之滨兴建了大小约二十个私家园林(表一)。这些园林不仅审美风格与梅园大体一致,而且大都免费开放,任人游赏,叙写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主动打开围墙的积极转型之路。

表一:民国间无锡太湖边新造园林(参考《无锡园林志》)[9]22-23

序号

园名

园主

地点

时间

现状

1

梅园

荣德生

东山、浒山

1912

完好并向东拓展至横山

2

桃园

张浣芬

横山南麓

1918

完好,曾为植物园,今融入梅园

3

锦园

荣宗敬

小箕山

1929

完好,无锡外事接待宾馆

4

小蓬莱

荣鄂生

中犊山

1930

已毁,原场地现为太湖工人疗养院

5

横云山庄

杨翰西

南犊山

1918

完好,今在鼋头渚风景区内

6

万顷堂

杨翰西

北犊山

1915

部分完好,被改建

7

杨园

杨翰西

南犊山

1915

现存于管社山庄内

8

太湖别墅

王心如

南犊山

1927

完好,今在鼋头渚风景区内

9

广福寺

量如等

南犊山

1924

完好,今在鼋头渚风景区内

10

退庐

蔡兼三

南犊山

不详

完好,今在鼋头渚风景区内广福寺旁

11

何家别墅

何辑五

南犊山

不详

完好,今在鼋头渚风景区内

12

若圃

陈仲言

充山

1924

完好,今在鼋头渚风景区内

13

蠡园

王禹卿

蠡湖边

1927

完好,开放

14

渔庄

陈梅芳

蠡湖边

1930

完好,今并入蠡园开放

15

郑家花园

郑明山

南犊山

不详

完好,在鼋头渚省干休所疗养院内苍鹰渚

16

王家园

王运初

山军嶂山

1921

已毁

17

子宽别墅

陈子宽

中犊山

不详

已毁

18

镇山园

胡雨人

梅园南

不详

残存,梅园南门对面,今为血液寄生虫研究所

19

茹经堂

唐文治

宝界桥南

1935

基本完好,修复中

3.心存大爱,兼济苍生——梅园成为东南一带最大的慈善中心

   作为当时民族工商业界领袖,荣德生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志向,其从事实业的目的不仅在于生产盈利本身,更在于救国济世。他说:“余以为创办工业,积德胜于举善。慈善机关周恤贫困,尚是消极救济,不如积极办厂兴业。一人进厂,则举家可无冻馁;一地有厂,则各业皆能兴旺。余以后对社会尽义务,决定设厂兴业。余年虽老,雄心未死,惜世局未平,不能大举创业,他日时平若健,此志不改。”[3]167荣氏兄弟毕生经营以面粉和棉纱两种产品为主,也是因为“窃思衣食为人生要需,解决衣食问题,莫如多办面粉厂与纺织厂。”[2]41

   自1930年前后,荣德生不再亲自管理企业,“闲暇至园视察花草树木之种植,与工人商量造桥、造路、各种社会事业”。[3]111把发起各种济世善举放在梅园之内,这赋予了园林空间大爱济世的特殊光彩。荣德生毕生慈善事业实绩不胜枚举,当时著名学者华文川说:“职工之恃以举火者,亦数十万人。推而及于地方公益者,若公学、公路、公园、兴图书馆诸务,无役不从,无废不举。”[10]23

   多年持续的博爱广济耗资巨大。1947年,已73岁高龄的荣德生叹言:“所苦近年收入款项常遭用散,难于积累,而国人大多无远大目光,以为余饱暖坐食,终生尽可足用,何必再需若许钱财,不知余别有远见,另图大规模之事业也。”[3]188梅园主人所图大业为何,今不得其详,然而,从他先后撰写的《无锡之将来》(1912)、《理财刍议》(1916)、《人道须知》(1926)、《今后之无锡》(1948)等专论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繁荣无锡、建设国家的深谋远虑,因此,这应该就是其所谋之大业。

   尽管荣德生厚德载物,以实业兼济天下,但是其本人“夏一葛,冬一裘”;[10]23家庭日常生活“节俭有如寒素……朴质无华,佣仆萧然”。[2]68在梅园念劬塔旁的亭壁上,嵌有一块古碑,碑文是“以善济世”,据考证是海瑞为其恩师顾可久所书墓志铭。此碑文准确概括了梅园主人一生创业的真实目的,也成为荣氏梅园之大爱为公精神的写照。

结语

   无锡梅园开创性地以私家园林营造现代风景园林空间,中西合璧、兼容古今,成为中国园林历史上古典园林自觉向现代公共园林转型的典范;园林主人以大爱济世,以实业兴国,社会公益事业厥功至伟。因此,园林在中国园林史和民族复兴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沙无垢等.无锡园林匾联选[M].江苏:古吴轩出版社,2007.

[2]沙无垢.荣氏梅园史存[M].江苏:古吴轩出版社,2002.

[3]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乐农史料整理研究小组.荣德生与社会公益事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无锡市史志办.薛明剑文集续编[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

[6]陈从周.梓室余墨·陈从周随笔[M].北京:三联书店,1999.

[7]李正.造园意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乐农史料整理研究小组.荣德生与兴学育才(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9]常荣初.无锡园林志(上)[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

[10]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总公司三十周年纪念册[M].上海:上海世界书局,1929.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博士后研究项目“中国古代园林文献研究”(32317146);“苏州市建筑与城市环境重点实验室”。the Soochow University post doctoral research project of "China ancient gardens literature research" (32317146) " and the project of  “The key laboratory of Suzhou city building and city environment ".

作者简介:郭明友(1972—),男,安徽省蚌埠人,苏州大学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园林艺术历史与理论。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