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班庙到巧木公所
憩桥古巷之传奇二

[提要] 憩桥巷,位于苏州古城中心、乐桥南堍西侧,东起人民路,西至三山街北口连幽兰巷。这条巷原先称西憩桥巷,东出人民路还有一条东憩桥巷与之相对,两条巷总长有260多米。因宋时敕建孝义牌坊于东憩桥巷西口,东憩桥巷改称为“孝义坊”。相传古时东西憩桥巷之间,曾有一座桥,因春秋时吴王率军出征,曾在此处憩息,故名“憩桥”,巷以桥名,历经二千多年,仍延用至今。巷原长150米,宽3米,1984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1993年改为干将西路东端南侧的回车道,拓宽成10米左右的沥青路面。
[正文]
 
    憩桥巷9号,是清代“巧木公所”旧址,嘉庆十五年前时,此处原为鲁班庙故址,庙内供奉着“巧圣仙师”鲁班的神像。鲁班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土木建筑巧匠、出色的发明家,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爷。据记载,嘉庆十五年(1810),苏州红木业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巧木公所,地址就在憩桥巷鲁班庙内,作为工匠们互通信息、交流技艺之处。这应该属于我国红木家具最早的行业组织。
    红木家具起源在明永乐年间(1405),当时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回国总用南洋的红木来压船舱。木工匠把带回的木质坚硬、细腻、纹理好的红木做成家具、工艺品及园林建筑,供皇宫帝后们享用。传说明朝有二个皇帝还会亲自参与做家具,技艺之精甚至超过御用工匠。明王朝还从全国各地挑选大批优秀的木工作为工部官吏,其中著名的就是苏州吴县的蒯祥。据史料记载,其时苏州的名匠有江春波、鲍天成、袁友竹、邬四等。江春波擅用籐瘿古木制作砚山、笔架之类;鲍天成擅用犀角、象牙、紫檀等雕制图章匣、香盒、扇坠等物;袁友竹精于制作方件;邬四精于制作圆件。由于宫廷阶层追求奢侈生活的享受、社会的基础及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创作的重要原因,推动了红木家具的迅速发展。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