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余堂:昔日状元府今为博物馆
“院子里的姑苏——寻访古城名人故居”系列报道①
苏州日报( 苏州新闻网.2017/4/26 )
[标签] 状元;名人故居;潘氏家族;潘世恩;院子里的姑苏;寻访古城名人故居
[正文]
    虽然离繁华热闹的观前街只隔一条街,可钮家巷却终年幽深安静。在巷子西首,林木掩隐中坐落着一片中式建筑:清代状元潘世恩的故居。如今,这里是苏州状元博物馆。据馆方统计,这里每年接待来访者8万余人次,体验苏州的状元文化。
 
    “潘世恩”三字,在苏州赫赫有名。他所在的潘氏一脉,人称“贵潘”,共出过1名状元、8名进士和16名举人。而这座古宅的风貌格局、旧闻传说,如一本打开的厚书,让它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记者在潘世恩故居采访的时候看到,来这里参观的,除了外地游客,还有很多市民,其中有很多小学生。在他们蹦蹦跳跳的身影里,苏州文脉似乎也变得活泼灵动。
 
历史·渊源
 
曾是“姑苏第一状元府”
 
    月16日下午,阳光耀眼。记者一行站在“留余堂”大门前,“苏州状元博物馆”,一方长匾赫然入目。门右侧的墙上挂着三块牌子,分别是“家在苏州·e路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站”“苏州市廉政教育基地”和“党员学习教育基地”。往前几步,只见“状元及第”这一匾额高挂在大门上方。在状元博物馆馆长姚鹤鸣的带领下,我们探访了“留余堂”。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潘世恩出生于吴县(今苏州)。他16岁应“童子试”,弱冠之年中举,25岁就中了状元。潘世恩为官50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道光年间,任英武殿大学士,是民间传说的“状元宰相”。他推荐了包括林则徐在内的众多人才,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潘世恩的子孙和宗族,涌现出众多的读书人、官员,被李鸿章称为“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潘”姓因此成了清朝苏州城里的大家族之一。据介绍,旧时潘氏故宅曾有木制朱漆“行牌”,上书“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和“南书房行走,紫禁城骑马”。如此荣耀,当时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而位于钮家巷的“留余堂”潘宅,便有了“姑苏第一状元府”的美誉。
 
    潘氏家族在公益事业方面也颇有作为。道光七年(1827年),潘世恩长子潘曾沂捐田两千五百亩建成丰豫义庄,救助乡里贫民。他还出资办义塾、凿义井、举办放生会、捐资济贫会、资助济盲局和丰备义仓,积极参与苏州育婴堂等公益活动。
 
    关于“留余堂”,民间还有个传说:原先潘世恩家在观前街西面的马医科附近,潘世恩参加殿试时,乾隆皇帝问他家住苏州哪里,他误说成了“玄妙观东面”。此事虽小,却有欺君之嫌,潘世恩急命家人速寻购宅第,买下钮家巷凤池园西部作“状元府第”,名为“留余堂”,取留有余地之意。其实,“留余堂”是嘉庆十四年(1809年)潘世恩为奉养老父潘奕基所购,所以潘氏凤池园也被人尊称为“养亲园”或“太傅第”。潘世恩在家尽孝13年,在“留余堂”博览群书研究学问,完成多部著述。
 
现状·修缮
 
现存三路五进按照图纸复建
 
    同济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的测绘资料显示,当时“留余堂”占地6000余平方米,前为三路六进住宅,后为园池。1958年潘宅归公,30多户居民分割入住,房屋建筑破败不堪。上世纪60年代,潘宅花园被工厂占用,填池毁绿建造楼房。
 
    现在,经过一番修缮,潘宅现存三路五进,中路轴线分明,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留余堂)、内厅和楼厅。
 
    从大门进入,跨过高高的门槛,就是门厅。门厅与轿厅之间有一个小小的天井,天井的东面,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潘世恩故居重修记》。轿厅檐下,悬挂着“群英蔚起”的匾额。走进厅内,中堂抱柱上的一副对联迎面而来,上联“文德武功光昭世业”,下联“雄材盛烈名盖当时”,为苏州状元、两朝帝师翁同龢所书。
 
    正值周末,游客络绎不绝。当记者来到轿厅后不久,20多名来自望亭中心小学、星洲小学等学校的“红领巾小记者”结伴而来,听导游讲解苏州状元文化。姚鹤鸣告诉记者,参观团队只要超过5人,提前预约,就会有导游全程免费讲解。状元博物馆自2014年11月20日向公众开放以来,目前已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尤其注重面向青少年群体宣传状元文化及优秀传统文化。
 
    轿厅后有砖雕门楼,上书“松柏长青”,可惜并非原物。据姚鹤鸣介绍,三路原有三座雕饰甚精的砖雕门楼,均为康熙年款,都已毁于“文革”期间,只有大厅“留余堂”保存尚好。厅内为楠木结构,前架船棚轩,内四角扁作桥梁,用料厚实粗壮,做工精良,梁托棹木形如乌纱帽翅。让人惊奇的是,不仅厅内抱柱为金丝楠木所造,底座鼓磴也为楠木,可惜这样的木柱如今仅存一根。大厅后为内厅,是潘家接待女宾之处所。第五进为楼厅,民国初年被火烧毁,后将金狮巷“花篮厅”移建于此。在修缮潘世恩故居时,“花篮厅”又被移往潘宅东路花园,此处修复成原样。
 
    东路四进,据曾参与修缮的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顾阿虎介绍,当时已经基本毁损,仅二三进架构还在,后在修缮时按照图纸复建。一起参与修缮的苏州古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工程部经理陈水忠告诉记者,目前,东路四进和中路三四五进一起租给了上海睿合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经营。
 
传承·保护
 
厅堂各具特色
 
保留苏州书香韵味
 
    西路四进保存较为完好,两个厅堂各具特色,颇有韵味。尤其西路第三进纱帽厅,更是苏州民居厅堂中的精品。
 
    西路第一进是库房,原是潘氏收租记账之所,现为状元博物馆办公场所。过库房往北,中路与西路之间,有一条长长的备弄,沿着它可至西路任何一间房屋。
 
    库房天井后就是鸳鸯厅,是主人会客休闲的地方。为什么叫鸳鸯厅呢?姚鹤鸣说,这有三个原因:一是厅堂用挂落隔开,分为外厅和内厅,外厅接待贵宾和男宾,内厅会亲属密友或家眷女宾;另一方面是南面宜冬、北面宜夏。另外,从建筑结构上,外厅为一屋顶,内厅为船篷轩,又一屋顶,这样厅内其实有两个顶,但在外面看则只有一个顶,所以叫鸳鸯厅。此厅用料粗壮,工艺讲究,中柱梁托之棹木尺寸特大,饰有人物、仙鹤、松竹等图案,雕工精细。姚鹤鸣告诉记者,当年修缮时,还曾在厅内发现一方被后人所加“吊顶”遮住的颇为珍贵的匾额——道光书赐潘世恩的“福”字黑底盘龙金书方匾。
 
    寻访中,记者还发现了一口藏在八仙桌下的古井。客厅里怎么会有一口井呢?姚鹤鸣说,这口井打在客厅里并非为了方便取水,而是因为古代没有空调,这口井就起到了冬暖夏凉的室温调节作用。
 
    穿过鸳鸯厅,迎面而来的是全宅最精美的建筑——纱帽厅。其平面形状尤为特别,明间前加抱厦犹如帽顶,东西次间后带两披厢则如帽翅,状似纱帽,所以叫做纱帽厅。另外,厅内四根庭柱的上部各有一对雕花的“翅膀”,专用名词叫“棹木”,形状像明朝乌纱帽的帽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时代,只有做官人家才能建造这样的厅。厅内木构采用扁作梁,以前、中、后三道船篷轩相连,形成满堂翻轩。在厅内流连,雕花门窗、落地书柜,端庄大气,又不失苏州韵味,处处洋溢着书卷气。纱帽厅前有小庭院,仍保留部分黄石假山。记者来到时,一群来自三元美术馆精彩少儿美术写生班的孩子正在这里绘画描摹。厅的基台前有石阶两级,长达5米,是苏州有名的金山石,历经200多年风雨,依旧保留着原貌。
 
    为更好地保护潘世恩故居,展示苏式古建筑的风貌,发挥其功能,苏州引进徐州圣旨博物馆的藏品和管理模式,从2013年11月立项,到设计、施工、文物陈设,历时一年多,耗资300多万元,在各方支持下,苏州状元博物馆终于诞生了。在潘世恩故居设立状元博物馆,既保护了古建筑,又增加了故居内的观赏内容,成为苏州市民流连忘返的文化场所。
 
【故居名片】
 
    留余堂,即位于钮家巷3号的“潘世恩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为古凤池园的一部分。苏州市政府于2011年开始对潘世恩故居进行修缮,2013年8月竣工,耗资4300万元。潘世恩故居现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原为三路六进,现存三路五进,1963年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升级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对话·路径
 
修旧如旧
 
是对历史最好的解读
 
    苏州日报:潘世恩故居的整修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顾阿虎:潘世恩故居的整修按修旧如旧原则,对受损构件用旧料、旧工艺进行替换,还用传统的生漆进行油漆;已毁的中路第五进楼厅则按原样进行修复;位于楼厅位置上的花篮厅向东北方向进行了移建;整修中在西路第二进地下发现的古井,用加盖厚玻璃的方式进行展示。此外,所有建筑的屋面都增设了防水层和防雷装置,安装了消防设施。
 
    苏州日报:在整修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陈水忠:当时潘宅住了34户人家,很多庭院受损,印象最深的是后厅。这里原本是5开间,因为当年临顿路拓宽,变成3开间,而原本中间的开间就成了最左边的,造成了房屋结构不对称。而要想对称,就必须把最左边的开间挪到中间。我们先把建筑的墙体、屋瓦和顶部都卸下,再把所有构件一一编号,然后全部拆了按编号重新架构,整修恢复门窗屋瓦和墙体,细致到花窗样式都由文保部门具体规定。而且,修复过程中,能补的就不换,例如柱子上的“棹木”,很多是用老物料修补的。
 
    苏州日报:在潘世恩故居的保护运营方面,你们做出了什么新的探索?
 
    姚鹤鸣:老宅必须保护和运营共举。一方面,通过运营收取费用以更好地养护老宅;另一方面,老宅修好也必须使用起来,如果一直没人住,容易损坏。目前,潘世恩故居由苏州文旅集团托管,中路前两进和西路四进构成了状元博物馆,中路后三进以及东路四进则租给了上海睿合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经营,进驻了状态创客联盟、静庐文化工作室等文创企业。最近,我们通过法院收回了潘宅最后一家“房客”的房子,目前正在装修,准备打造成一个文创产品商店,开发博物馆文化衍生品,既可以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姑苏的人文内涵,又可以通过创收来维护老宅。

潘世恩故居修缮于2013年竣工。


潘世恩故居如今是苏州状元博物馆。


潘世恩故居以修旧如旧原则整修。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