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苏州
[吴论351]
马崧良子
[标签] 阖闾;夫差;吴国;刘濞;汉吴;孙权;东吴;钱缪; 吴越国;张士诚;平江
[正文]
    西汉刘濞封“吴王”,为“汉吴”;三国孙权称“吴”,为东吴;南北朝钱鏐称“吴”,为吴越;元末张士诚称“吴”;南宋政权以平江府(苏州)为行都;再加上之前阖闾、夫差的吴国;越王翳的都城苏州;可称七朝古都。
    1,阖闾、夫差建的吴国在无锡和常州间,疆域含苏州,后迁入苏州。
    根据考古资料, 商代末年太伯奔吴, 吴国的都城逐步东移。太伯十九世孙寿梦, 将都城从无锡梅里村, 迁到苏州平门西北二里地方。寿梦卒, 诸樊(公元前560—548在位)又南迁到苏州市中心位置, 在那里建造过一个约五里的“吴子城” 。将苏州建成与春秋各大国相仿、具有相当规模都城的, 是吴王阖闾(公元前514—496年在位)。《吴越春秋》记载,阖闾元年(周敬王六年), 公元514年阖闾命行人伍子胥,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造筑大城” (卷四阖闾内传)这个城包括外郭、大城和内城三重城垣;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约23900米), 陆门八座, 水门八座;城里划分为宫廷区、贵族居住区和市肆, 体现了“前朝后市” 的传统格调。阖闾大城的规模和格局, 其定了苏州城2500多年的基础。
    2.苏州城后来又成为越国的都城。
    苏州城后来又成为越国的都城。《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越王灭吴, 诛太宰喜否, 以为不忠, 而归。” 《竹书纪年》记载, 周定王元年癸酉“于越徙都琅邪。” 原来勾践灭吴以后, 步吴之后尘, 也想北上称霸, 所以把都城迁到了琅邪(今山东胶面县琅邪台西北)。这年是勾践三十八年, 公元前468年。于是, 从浙江到山东南境, 均为越国所辖。后来, 由于国势衰颓和宫廷内乱, 到越王翳(公元前411—376年在位)时, 又把国都从琅邪迁回到吴(苏州)。《史记·越世家》《索隐》引古本《竹书纪年》说“翳三十三年, 迁于吴。”即周安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379年。从这年起, 苏州成了越国的都城, 直到被楚国灭亡为止。
    3.西汉刘濞的[汉吴]建都江都广陵城,疆域含苏州。
    4.三国孙权的[东吴]在苏州建都。
     孙权自号吴王, 从公元194年—208年,东吴政权在苏州建都。
    5.南宋政权以平江府(苏州)为行都。
     宋南渡到江南, 是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直到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市)。其间整整十年,南宋政权以平江府(苏州)为行都。
    6.南北朝钱缪的[吴越国]建都杭州,疆域含苏州。
      吴越国由钱缪于907年建立。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乱频繁,不久便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中国百姓遭受着战乱的痛苦和兵燹惨烈的破坏。但是,在钱缪统治下的吴越国,由于钱缪坚持实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积极播扬佛教文化,使吴越国的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一副国太民安的景象。
     7.元末张士诚建都平江(即苏州)。元末张士诚政权建都在苏州的情况, 因为年代近, 记载多, 一直比较明确。其起讫年代是:从元至正十六年, 公元1356年, 到至正二十七年, 公元1367年, 共十二年。<table align="center" border="1"
 

江苏省考古所、苏州博物馆考定的苏州木渎阖闾城


江苏省考古所考定的无锡阖闾城


考古队正在发掘的江都广陵城。


南宋政权以平江府(苏州)为行都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