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那些砖
郑凤鸣( 姑苏晚报.2017/2/24 )
[正文]
  砖,是再普通不过的建筑材料。苏州人朴实、内敛,不喜欢张扬,就像砖一样,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由人去赞美建筑的华丽外表。苏州人的奉献精神,不仅表现在吃苦耐劳、乐于为社会添砖加瓦,而且表现出了聪明才智和一丝不苟的工匠做派,世人称道。
 
  城墙“砖甲”
 
  伍子胥建造苏州城时,城墙是泥土的。随着古代战事的升级,土城墙已难以抵御敌人进攻。于是,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苏州刺史钱元璙重修苏州城墙,改夯土为砖砌,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内外有濠(即内外城河),这是苏州已知最早的砖城。
  苏州的城砖是非常坚固耐用的,穿上“砖甲”的城墙,防御能力大大提高,固若金汤。在修筑砖墙的同时,钱元璙还在苏州城墙部分区域筑了向外凸出的“马面”,每隔一定距离就建一个突出的矩形墩台,用以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的敌人。宋宝祐二年(1254),苏州知府赵汝历在苏州城墙上增置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女墙),用以掩护守城士兵,并且通过瞭望孔窥视敌情、抵抗来犯之敌。
  苏州古城墙,有着悲壮的命运。就以上世纪五十年代来说,在全国性的“毁城”浪潮中,苏州城墙差点粉身碎骨,城砖被用于砌筑小高炉,1966年后,城墙继续被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苏州城墙几成废墟。
  1982年,苏州入选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苏州古城墙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是非常关注城墙修复进展的老苏州之一。苏州古城墙开始修复后,我有空就会到工地上去“探班”。哦!他们用钢筋建造骨架,再在外面贴上城墙砖石。
  施工中采用了很多明、清、民国时的老城砖。和我一起来看修城墙的老陈,指着一堆城砖骄傲地说:“这里面有我捐献的城砖。”我说:“你家怎么会有城砖呢?”他说:“我家曾住在阊门城墙脚下。我家曾经用城砖砌筑墙体造私房。后来买商品房时留了几块城砖做纪念。知道要修复苏州城墙了,我捐献出来的。”我对老陈肃然起敬。
  从2012年8月开始,历经一年多的整修,相门、阊门和平门三段砖包古城墙全面完工了。修复完成的相门段城墙,与城河、平江路、平江河、耦园、东园、动物园,形成了水陆旅游通道,构架出了平江历史街区,文化旅游新格局;阊门北码头段城墙,古城历史风貌凸现,历史文化浓重,这里是桃花坞里人家;平门段城墙与时尚的苏州火车站面对面,来苏州的外地人,一下火车就能观瞻到苏州2500多年的苏州城墙青砖厚重,敦实如山;水陆灵动,串景成珠,领略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风采。
 
  汀州会馆墙体砖捐赠记
 
  比城墙砖小的是不同规格的墙体砖,大量用来建房造屋。
  老沈是我的文友。他告诉我彩香一村花园的空房子里,有一大堆砖头,有可能是历史文物。2016年3月23日,我与老沈陪同苏州市档案局征集科的两位专家前去查验。
  旧砖头高高大大地堆得有房子那么的体量。颜色青灰,大小厚薄基本相同。说它是城砖,太小了,说它是地砖,太大了。那是什么砖头呢?经过仔细查看,发现其中有的砖上烧制着“汀州会馆”、有的砖上烧制着“竹苞松茂”、有的砖上烧制着“福禄寿”。同样“汀州会馆”四字,一种字体是篆体、一种是楷体,花边也明显不一样。这可能是建建筑墙体的砖头吧?我们推测,于是继续翻看,坚定了是砌筑墙体的砖头的估想。电话一问石路街道的朱主任才知道,这正是石路商贸区西扩工程中从上塘街285号拆下来的。他说那是一个古建筑,但是不知身份来历,拆下来如果散失了,怪可惜的,所以先找了空房子堆放。
  据我所知,上塘街285号有清代建筑汀州会馆,2005年移建到了山塘街192号,现在那里开设了苏州商会博物馆。专家认为,根据砖头的大小和轻重,用来砌筑房子的墙体正合适,估计应该就是汀州会馆的墙体砖。
  两位专家如获至宝。征得朱主任同意作为捐赠后,我们认真挑选了品相比较好、字迹比较清晰的三块砖头,装上汽车,带回苏州市档案馆研究。
  汀州会馆在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三年(1864)上海汀州会馆的创始人之一苏升,自沪来苏清查会馆的损失,看到汀州会馆虽然被兵火烧毁,但砖石基础还在。光绪十三年(1887),上杭纸商与永定皮丝烟商共同捐资,陆续在原地重建了中厅、正殿、大门等。宣统二年(1910),汀州会馆重建工程全部完工,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上塘街285号。由此可见,这批砖头应该就是100多年前,最后一次重建汀州会馆时,用来砌筑墙体的砖材。
 
  盛时山塘砖雕门楼40余座
 
  砖雕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在水磨青砖上用工具雕刻出由各种人物花卉、鸟兽虫鱼、神仙故事等组成的表示吉祥如意的浮雕图案,通常装饰在建筑物的门楼、照墙、尾脊、榫头等上面。它不仅包含着人类丰富的审美感觉和精神寄托,也反映出中国建筑艺术注重生活情趣、贴近生活的风貌。
  苏州砖雕门楼应用透雕、浮雕、平雕、镂雕和线刻等技法,以雕刻细腻入微,风格秀丽而称绝;以层次丰富,意境深远,手法多变而闻名,深藏在苏州大街小巷、富商庭院。内容多取材于戏曲故事、花鸟走兽、吉祥图案等,因此有人形容苏州古建筑是“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其砖雕门楼的主要图案和寓意有瑶草福果、仙禽瑞兽、神话传说、戏曲典故、民间习俗、福禄寿喜、吉祥如意、励志格言等,而且大多出于名家书法。
  山塘街的砖雕门楼最多时有40多座。
  渡僧桥下塘8-1号的门楼简洁典雅,枋额上有用正楷书写的“沐泰药行”四字,显得庄重。这座门楼看似简单,但是简洁中带着精巧,枋额下的灵芝以及四周角上的祥云线条同样是简洁和流畅。
  渡僧桥下塘54号门楼高大气派、气势恢宏,上有飞檐翘角、坡面、檐板,中间有斗拱、莲花座,下方有左右对称的兜肚、枋额题字,只可惜唯枋额上的文字和兜肚上的图案已遭破坏。
  前小邾弄50号的砖雕门楼,上枋的枋额书有“长发其新”四字,中间是回纹字的砖雕,而下枋则是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鲤鱼跳龙门图案,精美的图案上六条鲤鱼正随翻滚的波浪,在飞溅的浪花中向门楼最左方的“龙门”跳串而去。
  马大箓巷是一条宋《平江图》上就已有标示的小巷。我年少时住在12号清代建筑邱宅,过茶厅的一个砖雕门楼的题额是“安静致远”。线条蜿蜒有力、风格柔顺秀逸、情趣雅俗兼备、刀法洒脱自如。
 
  城中七座砖塔
 
  “塔”是佛教特有的高耸建筑物,尖顶,常有七级、九级、十三级等,形状有圆形的、多角形的,一般用于收藏舍利、经卷。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不仅以古典园林和水巷小桥著称于世,而且是一座美丽的宝塔之城。
  苏州城中曾有七座小型砖塔,多为宋代所建。其中两座早毁,两座毁于清乾隆间,白塔于1928年拓宽临顿路时拆除,濂溪坊的一座也于上世纪50年代加阔路面时拆去。仅存的这一座,《吴门表隐》谓为“城中七塔”之第二,“在孟子堂东”,即今所称甲辰巷砖塔,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苏州人对“七塔”之说有多个不同版本。今日所称的“苏州七塔”,指虎丘塔、北寺塔、瑞光塔、双塔、上方山楞伽塔、灵岩塔。
  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虎丘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现塔身高七层,47.5米。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石龟等罕见的艺术珍品。虎丘塔为大型多层仿木构楼阁式砖塔,以条砖和黄泥为主要建筑材料,柱、枋和斗棋等都以条砖砌筑而成,两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这样的结构,性能上十分优良,因此历经千年斜而不倒,足以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匠师们的智慧和技巧。
  北寺塔位于人民路遇西北街交叉口,梁代僧正慧募化所建。南宋时毁于兵火,绍兴二十三年(1153)重建,留存至今,高76米,八角九层,砖身木檐佛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瑞光塔在盘门内东大街。《地方志》记载:三国吴赤乌四年(241),僧性康从康居国来,孙权为他建一所普济禅院,六年后又建舍利塔十三级于寺中,以报母恩。现存的瑞光塔为江南宋代砖木结构楼阁式典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瑞光寺塔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砖砌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三部分构成,外壁以砖木斗拱挑出木构腰檐和平座。一至五层回廊当中砌八角形塔心砖柱,底层作须弥座式,第六、七两层改用立柱。各层的平面直径也相应依次收敛,使外形的轮廓微成曲线,形制古朴,清秀柔和,隽秀挺拔,保存着唐宋古塔的建筑风格。
  双塔在定慧寺巷,是苏州最具特色的两座砖塔。唐成通二年(861)建般若院,五代吴越时改为罗汉院。宋太平兴国七年(982)王文罕兄弟建砖塔一对,东塔名舍利塔,西塔名功德舍利塔,俗称双塔。双塔为仿木塔式砖塔,两塔形式结构相同,七级八面,腰檐反翘,玲珑挺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方山楞伽塔,又名上方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608),由吴郡太守李显建,重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七级八面。塔身为砖结构,塔壁留有多处宋代铭砖。现塔高23米,各层高度依次递减,平面大小亦相应逐层收敛,整体比例和谐。
  灵岩山多宝佛塔,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重建,又毁。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再建,为七层八面楼阁式风格,塔身全用砖砌,木构扶梯、腰檐和回廊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被雷火焚毁,仅存砖砌塔身。1989年9月,灵岩山寺对佛塔进行了全面修复,恢复了宋塔原貌。七级八面,高34米,底径7米,向上逐层递收,塔身全用砖砌,作筒式结构,仅有外壁,内无塔心。今多宝佛塔,凌空高耸,与三重飞檐的钟楼呼应,成为灵岩山的突出标志。

苏州古城墙


汀州会馆墙体砖照片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