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山的琴声
叶梓( 城市商报.2016/9/24 )
[标签] 虞山琴派;文化
[正文]

  中秋过后的穹窿山,山色如黛,满目苍翠,仿佛尚未褪去烂漫夏日的热烈之美。而穹窿山孙武文化园洗兵殿里传出的琴声,让整个穹窿山如同一位退守于姑苏西南角的一位隐士,有着“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的淡定与从容。也许,有人会好奇地发问,在这座兵圣孙武撰写兵法的地方,怎么会有琴声悠扬而出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穹窿山是姑苏西南的一座名山,既有北方山石的嶙峋风骨,又有江南山水的柔美气质。梳理与这座名山有过关系的历史人物,就会发现,不论是埋首著书的孙武,还是樵柴苦读的朱买臣,或是归隐修禅的韩世忠,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隐逸。他们放下尘世之事,远荣利,安贫素,以求其志,以达其道。所以,穹窿山也是一座隐逸之风山高水长的名山。
  自古以来,琴乃隐者之标配也。众多的琴家也都与隐逸结下了不解之缘,以求玩琴养心。像穹窿山这样一座隐逸之山,跟古琴有没有关系呢?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三国时期东吴名相顾雍曾在小王山顶弹琴,算是拉开了穹窿山与古琴的大幕。但是,真正让穹窿山在中国琴史上留下声名的却是徐上瀛。
  徐上瀛(约1582年-1662年),别名青山,号石泛山人,太仓人,明末清初的著名琴家,虞山琴派代表人物。青年时期的徐上瀛,曾两次参加武举考试。1643年,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徐青山毅然弃琴仗剑,诣军门请求北上抗清。但使者派他驻守长江,这使徐青山十分失望。1644年,祟祯帝吊死煤山,徐青山随更名隐居于穹窿山。从这一年起直到逝世的十多年间,他一直甘于清贫,遁迹隐居。当然,他的人生道路之所以选择琴隐,与当地浓厚的琴风影响不无关系。他先后受教于陈星源、张渭川、严澄等名家,后与同道者结成琴川(常熟)琴社,人称“虞山琴派”。他常常以琴会友,一起探讨琴学理论,切磋操琴技艺,并注意广收博采,取长补短。晚年的徐上瀛隐居穹窿山,总结多年的弹奏实践,辑成《大还阁琴谱》,其著作《溪山琴况》对琴曲演奏的美学理论有系统而详尽的阐述,提出了“和、静、清、远”等二十四要诀,系统地阐述弹琴要点和琴学的美学原则,是中国古琴美学的集大成之作,影响了清、民国琴坛近400年。
  中国琴学派别林立,但无论是广陵派还是梅庵派,皆发端于虞山琴派。苏州青年琴家吕继东,习琴十年有余,是虞山琴派坚定的追随者。他为了传承与发扬虞山琴派,六上穹窿山,终于促成穹窿山中秋古琴演奏会的完美绽放。担纲这场演奏会的是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朱晞。他演奏的《流水》,是真正的行若流水,仿佛有流水自穹窿山顶汇集而来,从涓涓细流到积成深潭,复又汹涌入江。不仅如此,旨在传承、传播古琴文化的苏州古琴研究会也落户穹窿山,更是当代琴人对古代琴家的一次遥遥致意,穹窿山就是一位无言的见证者。
  琴声自会随秋风而散。但穹窿山会因这场雅集而多了一份角色,更会因悠扬的琴声载入史册。而那些执著的琴人,将继续在琴弦上练习着飞翔。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