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学旧影

[提要] 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 SCU)于1900年由基督教监理会在中国苏州创办,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
[标签] 基督教;高等教育;天赐庄博习书院;东吴大学法学院;东吴教育体系
东吴大学旧影
1911年,东吴大学主楼。1900年12月制定校董会章程,推林乐知(Young J. Allen)先生(万国公报创办人)为董事长、孙乐文先生(David L. Anderson)为校长。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正式诞生。校园内的教学大楼林堂、孙堂及葛堂及教职学生宿舍等设施陆续兴建完成,校园规模日趋完整。
1936年东吴大学后的葑门城楼
苏大钟楼。东吴大学堂于1901年12月兴建主楼,即现在的钟楼。它由英国建筑师设计,建成于1903年。楼内有明亮宽敞的教室,还有图书馆、实验室和必需的办公室。在当时的苏州乃至国内大学,这样的现代化教学主楼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民国,苏州,东吴大学,年轻的女大学生行走在校园里。
民国,苏州,东吴大学校园的中国元素:威猛长啸之石狮。别有一番趣味!
[正文]
 
 
东吴大学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清廷不敌英法俄日等国侵略,被迫签下数纸不平等条约。战事连连溃败使政府及百姓丧失了信心,社会呼吁改革及学习列强之长的声浪日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基督教会来到中国兴办教育事业。监理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是美国基督教重要差会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设于田纳西州。1879年起该会先后在苏州创办博习书院(Buffington Institute)、宫巷书院(Kung Hang School) ,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 。
    以宫巷书院为基础,在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扩建为大学。1900年12月制定校董会章程,推林乐知(Young J. Allen)先生(万国公报创办人)为董事长、孙乐文先生(David L. Anderson)为校长。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正式诞生。
    东吴大学创办初期之二十六年,历经三位美籍校长孙乐文(David L. Anderson)、葛赉恩(John W. Cline)及文乃史(W. B. Nance)。这个时期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捐款及学费。校园内的教学大楼林堂、孙堂及葛堂及教职学生宿舍等设施陆续兴建完成,校园规模日趋完整。学科发展包括文、理、医学、神学及法科(在上海昆山路),另有四所附中、二十所附小、惠寒小学、吴语学校等组成完整的东吴教育体系。各学科除在学术研究上表现突出,更为社会培养无数专业人才。学校以“Unto a Full-grown Man”为校训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
    1915年,以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东吴大学法学院”。学院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专以讲授“比较法”为主,其科学的培养目标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时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著名的法学专家,如鄂森、王宠惠、吴经熊、倪征燠、李浩培、潘汉典、杨铁(木梁)等,被人们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
 
建国前的东吴大学 
 
    五四运动期间,东吴学生筹组学生会,一般的学生社团则以学术研究、辩论及体育活动为主。东吴大学早期在三位校长的努力下,为日后校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为顺应中国社会的潮流,东吴大学逐步进行中国化的过程。1926年首先废除宗教必修课程,礼拜仪式亦改为学生自由参加。继而改组校董校旗会,三分之二的成员改由中国人担任。1927年杨永清先生当选首任中国籍校长,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核准东吴大学在国民政府注册立案。
    此后十年各项校务发展成果丰硕令人瞩目。1930年时学校共有文、理及法三学院,十二个学系。在教学方面积极筹款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师资阵容提升教学品质、推动师生以其专业服务社会。校园内主要建筑设施均在此阶段建成或动工。1930年学生人数达755人为全国基督教大学之冠。
    1937年爆发抗日战争,此后八年东吴大学苏州上海两校区受战事影响,辗转迁徙各地。其间随战况发展演变,两校区或各自迁校或与他校联合办学,虽烽火连天但教学活动未曾稍息。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东吴大学师生纷纷自各地返回上海及苏州校园,展开复校的艰巨工作。
    建国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沪江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等。
    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校歌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吴大学调整改办为苏州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会计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1982年苏州大学恢复法学教育,设法律系,是全国最早恢复法学教育的院系之一。1986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扩建为苏州大学法学院。 2000年5月,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王健教授重返苏大,参加百年庆典,行走母校故道,难舍百年风光,其心汲汲,其情拳拳。有感于斯,王先生长子王嘉廉先生慷慨出资捐建苏州大学法学楼,设立奖学金,以推动苏州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同年,苏州大学法学院更名为王健法学院,成为全国第一个由海外专项基金参与建设的公办法学院。
 
苏州大学(东吴大学)百年
 
    一百年来,苏州大学(东吴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25万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孙起孟、雷洁琼,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的法学专家倪征日奥(日旁加奥)、著名蚕桑教育家郑辟疆、著名脑外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杜子威、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木梁)、查良镛(金庸)、现任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省政协副主席陆军;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副省长吴锡军、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傅、周桑漪,以及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都是该校校友。
 
 
台湾地区
 
东吴大学在台校复校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东吴大学在台校友倡议复校,1951年筹组董事会,于台北市汉口街借屋设东东吴大学吴补习学校,设法政、商业、会计及英文四科。1954年台湾当局“教育部”以东吴补习学校办学绩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台湾东吴大学恢复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会计四系并附设外国语文学系,为台湾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1957年购得士林外双溪土地七甲加上士林镇公所赠与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时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长,积极推动建校事宜。
    两年内完成第一栋教学大楼(宠惠堂)及学生活动中心。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汉口街迁到外双溪现址。至此东吴师生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美丽校园。在台复校的过程艰辛坎坷,卫理公会及美国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会未予支持,物质条件极其窘困。但在董事会苦心奔走,海内外校友及教会热诚捐助下,东吴依然坚守严谨校风踏实办学,为东吴学子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东吴大学在台复校后的关键成长期
    迁入外双溪校区后的二十年,是东吴大学在台复校后的关键成长期。历经石超庸(任期1957~1968)、桂崇基(任期1968~1969)及端木恺(任期1969~1983)三任校长。石校长任内全心致力教学水准的提升,学生成绩采严格的淘汰率,为学校奠立稳定的根基。1969年“教育部”终于核准东吴大学恢复大学建制。
    端木校长接任后则积极开创发展,任内增设十二个学系、七个东吴大学旧址(20张)研究所、三个博士班,图书馆、哲生楼、音乐馆及教师研究大楼等校舍相继建成,又在台北市贵阳街设城区部,并兴建两栋教学大楼。教学设施日趋完善,校区规模已然成型。爱校的热情凝聚了董事会、全体师生及校友,东吴人凭借着坚强的毅力走过惨淡岁月,培育英才无数,缔造了办学佳绩,也赢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
台湾东吴大学经过过去二十年的耕耘,已成为一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大学。此时期的台湾东吴大学发展为两个校区。外双溪校区位于文化风景区,安置文、外语及理三学院;城中校区位于政经文化中心,安置法、商两学院及推广部。两校区均属台北市的精华区域。东吴大学已演变成一有特色、有内涵、有制度的精致大学。历任校长致力于提升学术研究能力、拓展与国际及大陆的学术交流、推行校务运作制度化,并与社区建立良好互动关系。东吴与附近中小学形成一校群彼此支持。台湾地区各地校友会、系友会及校友总会亦相继成立。
    公元二千年东吴庆祝建校一百年,展望未来台湾东吴大学仍将秉持“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精神,以“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的办学理念,培育“朴实热诚坚毅,专业通识宏观”的青年学子。不仅要维护学校作为人才培育的胜境,更在新世纪致力发展成为学术研究的清源。
 
历史沿革渊源
 
    东吴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监理会在苏州和上海开办的几所学校。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监理会东吴大学于1939年与美以美会合并改名为卫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创办)。
 
    东吴大学实际上是在苏州的宫巷中西书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激发了年轻人学习西方知识的热情。1896年,苏州监理会宫巷教堂牧师孙乐文(D.L.Anderson)为回应一群年轻的中国学者学习英语的要求,在苏州开办了宫巷中西书院(Kung Hang School),第一批学生有25人。到1898年11月,学生已超过100人。
 
创办
 
    1899年,监理会决定在苏州开办一所大学。1900年12月该校董事会在上海组成,孙乐文被选举为新大学的首任校长。新大学取名为东吴大学堂,当时成立文理,医和神学三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1901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称注册。
    1901年3月,宫巷中西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到1905年开始招收12名大学生。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医和神学三科和附中数所(分别位于苏州、上海和湖州)。
 
发展
 
1904年东吴大学增设医科。
 
1907年东吴大学首次授予毕业生学士学位(中国第一个文学士学位(沈伯甫))。
 
1908年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名称改为“Soochow University”。
 
1909年东吴大学颁授三个医学士学位,后未继续(1912年医科撤销)。
 
1910年东吴大学增设神学科。
 
1911年3月,孙乐文去世,校董会选举同一宗派的上海中西书院的校长葛赉恩(J.W.Cline)为东吴大学的新校长。这一任命也就使上海中西书院与东吴大学合并组成了东吴大学的文理科。当时大学生人数为50名左右。
 
1912年东吴大学颁授第一个神学学士学位(同年神学科撤销)。
 
1915年东吴大学于上海昆山路中西书院原址设立法科。颁授第一个理学士学位。
 
1917年东吴大学颁授中国第一个硕士学位(徐景韩)。
 
1918年东吴大学颁授第一个法学士学位。
 
1927年文理科、法科分别更名为文理学院及法律学院。
 
1928年东吴大学开始招收女生。颁授第一个法学硕士学位(金兰孙)。
 
1929年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及理学院。自此东吴大学设有文、理、法三个学院。文学院及理学院在苏州,法学院在上海昆山路。
 
校训:
 
    东吴大学是先有英文校训,后才有中文校训,校训Unto a Full-Grown Man出自新约圣经以弗所书第四章第十三节,寓意「教育成人」;1929年校政部会议通过杨永清校长提议,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
 
校歌
 
1935年以前校歌
 
(一)
 
葑溪之西,胥江之东,广厦万间崇。
 
恁栏四望,虎丘金鸡,一例眼球笼。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宝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二)
 
皇皇母校,共被光荣,羡我羽毛丰。
 
同门兄弟,暮云春树,记取古吴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宝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三)
 
天涯昆弟,一旦相逢,话旧故乡同。
 
相期努力,敬教劝学,分校遍西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宝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1935年以后校歌
 
(一)
 
天开图画,地秀山湖,佳胜蔚东吴。
 
人杰地灵,云兴霞起,黉序创宏图。
 
中西文艺,并蓄兼输,国运待昭苏。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更勉以同符。
 
(二)
 
资筹中美,经始规模,堂厦峙姑苏。
 
道契大同,教无畛域,一体治洪炉。
 
致知格物,学应时需,中外早驰誉。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更勉以同符。
 
(三)
 
茫茫禹域,整顿匡扶,责任在吾徒。
 
法治兴邦,培才沪上,几辈已前驱。
 
经纶政法,理国嘉祺,群治最相须。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更勉以同符。
 
(四)
 
春风广被,化雨沾儒,永念系东吴。
 
天涯一室,气求声应,同乐共艰虞。
 
辅国维材,广才维学,众望注东吴。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更勉以同符。
 
1963年以后校歌
 
(一)
 
双溪潆秀,绿筹平旷,胜境立宫墙
 
德智兼修,中西融贯,救世遇贤良
 
东吴旧誉,台湾继刱,圣道必弘扬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日月看重光
 
(二)
 
桃李争荣,春风和畅,弦诵乐无量
 
博爱胸怀,自由思想,行健达坚强
 
东吴旧誉,台湾继刱,圣道必弘扬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日月看重光
 
(三)
 
风雨鸡鸣,晨钟敲响,英俊共升堂
 
科学新知,心灵修养,蔚起树乾纲
 
东吴旧誉,台湾继刱,圣道必弘扬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日月看重光
 
(四)
 
海阔天高,前瞻开朗,志气自轩昂
 
敬业乐群,开来承往,国运进隆昌
 
东吴旧誉,台湾继刱,圣道必弘扬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日月看重光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