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58载坚守古琴丝弦制作 他用一根弦守住美妙“古音”
朱雪芬;朱丹虹( 苏州日报.2018/3/22 )
[标签] 古琴丝弦制作技艺

  潘国辉正在制作丝弦。  □记者 朱雪芬  摄

潘国辉正在制作丝弦。 □朱雪芬 摄

良琴配良弦。蚕丝弦,区别于常见的钢弦,有着温润、纯净、美妙的韵味。然而,古琴丝弦的制作技艺却濒临失传。在金阊街道运河社区,有一名老人是当下为数不多的能制作上品蚕丝琴弦的琴弦师。

今年74岁的潘国辉,16岁进入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当学徒,师从制弦名师方裕庭。一根简单的琴弦制作起来却不简单,制弦工序的学习更是日复一日,繁琐枯燥。时间一长,师父收的徒弟里只剩下潘国辉一人。学徒三年后,潘国辉才在师父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第一套丝弦制作。

近几年,民族乐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琴弦制作手艺一下火了,不少人想速成。“有人买几本书回家读,以为能学成这门手艺。”潘国辉表示,只有日复一日的磨炼、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出高品质丝弦。

制作蚕丝琴弦,选材大有讲究。潘国辉选用质量上佳的蚕丝。“洁白光泽、粗细均匀的蚕丝才能制出高品质的琴弦。”古琴七弦粗细不同,最细的要300多根蚕丝并在一起,而最粗的要由上千根蚕丝并在一起,制作过程复杂耗时。在坚持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潘国辉也进行过大胆创新。他自己画图纸设计缠弦机器,大幅提高了制弦效率。

蚕丝琴弦配古琴古已有之,但随着钢弦的普及,丝弦制作这门对原材料和工艺都要求甚为严格的手艺险些失传。“钢弦弹出的音有金属味,蚕丝琴弦弹出的‘古味’不能被取代。”潘国辉说。

交谈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一位古琴师从北京打电话给潘国辉,向他订10副丝弦。潘国辉告知对方得等上一个月,而对方毫不介意。“好的丝弦值得等。”潘国辉说,现在,通过琴友之间的口口相传,国内外、港澳台很多琴友会慕名来找他制作琴弦。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潘国辉担心手艺失传。幸运的是,女儿对制作古琴弦颇感兴趣。本是公司白领的女儿潘赟辞去原来的工作,转行跟着父亲学习古琴弦制作技艺。如今,41岁的潘赟学习制弦7年多,已学会了整套工序,但在一些重要工序上,父亲潘国辉仍丝毫不敢松懈。

潘国辉说,外人觉得制弦枯燥寂寞,但这是他的生活常态。一些用过他制作的蚕丝琴弦的琴友,不时来看望他。他很欣慰:“这是对我58年坚守这门技艺的最大肯定。”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