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以寺名镇说光福
( 凤凰网.2018/3/21 )
[标签] 光福镇;地名

光福镇,位于苏州市古城区西南二十八公里处的太湖之滨。南依邓尉山,北靠虎山、东邻上淹湖、西滨下淹湖。春秋时期,这里原是吴王养虎处。《光福镇志》云:“光福镇古虎溪地,相传为吴王养虎处”。所以,那里的地名大都与虎有关,有虎溪、虎山、虎山桥等。吴国消亡后,那里不再养虎,成为荒地。后来,居民在此建房居住,并逐渐增多,称为“志里”、“野步市”。“野步”者,野外散步之意。那么,何以名为“光福”呢?

话说南朝萧梁时代,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笃信佛教,自己曾多次脱下龙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但在皇后、大臣们等劝说下,他勉强披上龙袍,继续做皇帝。在位期间,他大力提倡建造佛寺,从那时起,江南一带多建佛寺。梁朝天监二年(503年),野步市建造了一座庙宇,取名“光福寺”。而“光福”之名,体现了这里“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意境。

苏州著名的佛教寺庙,大都建于萧梁年间,所以,有将佛寺称为“萧寺”的,即由此而来。此后更为兴盛,故唐代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句。光福寺又称“铜观音寺”,因在宋康定元年(1040年),由村民张惠在光福寺旁地下挖得铜观音像一尊,献给光福寺,故而得名。

光福是一座千年古镇,镇上古迹众多。最为著名的是镇南的司徒庙,为东汉大臣邓禹的隐居处。邓禹(2年—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他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京师,后协助刘秀镇压农民军起义,统一全国,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官封太尉,任命为大司徒。所以,那里的山名为“邓尉山”。邓禹殁后,乡民立庙以祀,即称“司徒庙”。庙内有四棵古柏,相传为邓禹手植,至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古柏历经风摧雷劈,仍然生机盎然,诚为天下奇观。民间传说,清乾隆帝下江南游赏司徒庙时,看到四棵古柏苍老遒劲,形状不同,十分惊奇,即取名为“清、奇、古、怪”。南朝梁陈时训诂学家顾野王(519年—581年)家的宅第,即是光福寺的原址,后舍宅为寺,至今寺内尚有“洗砚池”、“墨泉”等多处遗迹。相传,顾野王的《玉篇》一书,就是在这里完稿的,这是一部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光福是传统工艺之乡,有玉雕、核雕、木雕等艺术品。早在宋元时代,光福就生产玉器,明清时代十分发达。镇上有玉雕一条街,除生产戒指、挂件等首饰外,还雕琢各色玉器、翡翠、玛瑙等工艺品,远销至日本以及东南亚、欧美各国。红木雕刻既有大型的明式家具,也有各种小件摆设,还有传统佛像,无不清新典雅、古朴凝重。核雕是我国微雕的杰出代表,光福舟山村的农家,几乎家家做核雕。因是代代相传,雕出的罗汉手串、核舟等工艺品,无不工艺精湛,造型活泼,线条明晰,风格细腻,称为“舟山核雕”,远近闻名。据有关资料统计,光福镇上从事玉雕、木雕、核雕等行业的人员占该镇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强,其中高级工艺师、工艺美术师就有数十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雕刻大军。

光福山水相依,气候温和,盛产“两花”:梅花和桂花。光福邓尉种植梅花,漫山皆是,花开时似雪如海,香闻十里。清代康熙年间的江苏巡抚宋荦,多次登上邓尉山赏梅,有感而题曰“香雪海”,遂有“邓尉梅花甲天下”之誉,为我国四大探梅胜地之一。光福农民喜种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与月桂,因此光福有“桂花之乡”的美誉,年产量300余吨,远销东南亚各国,颇受欢迎。

据上所述,光福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工艺精湛,名闻遐迩;梅花桂花,享有美誉。故镇名“光福”,名实相符,真乃“光天福地”之所也。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