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寻找周根根
沈慧瑛( 苏州日报.2018/2/8 )
[标签] 周根根

  1984年10月21日,常熟媒体报道城郊乡宝岩村农民周关全家中保存一件明正德元年(1506)“奉天诰命”的新闻,引起社会关注。这件“奉天诰命”来自于常熟名门望族周氏,是明武宗朱厚照上台伊始颁发的,其内容为敕封工部主事周炯之父、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周木为中大夫、周炯之母为淑人。时光流转,世事沧桑,家藏诰命的周木后人周三大已沦落为农夫,并因家庭贫寒而将祖茔之地出卖,因此与翁同龢结识,其子周根根更是成为翁氏削籍回乡后“最出力的坟客”,翁氏日记中时有记录,诰命上因此有了翁同龢及其侄孙翁斌孙的题跋。周根根,一个朴实的农民,其人生境遇如何,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意外,他会如大多农民一样生儿育女,在乡间终老一生。

  历史永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人的命运往往因为某个历史节点而改变原来的轨迹。当读到沈秋农先生的新著《铁蹄下的江南名城:常熟老人口述日军暴行》时,周根根的名字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他没能安享天年,而是死于日寇之手。倘若没有《铁蹄下的江南名城》,周根根已如同一棵小草被遗忘。周根根育有关祖、关福、关全三个儿子,周龙兴则是关福之子,他接受沈秋农先生的采访,详细回忆了1937年抗战军兴时的国难家仇。国民党八十八师指挥部驻扎在翁氏墓园旁的瓶隐庐,成为日寇攻击的目标,周根根的妻儿逃难而去,他独自看护瓶隐庐,结果惨遭杀害。经过沈秋农的寻访,许多周根根出现在《铁蹄下的江南名城》中。他们被卷进突如其来的战争,死于非命,消失在血雨腥风的时代,消失了80年,而今因一个人执着于抗战史的研究,这些冤死的“草民”与不堪的往事重见天日,终于还历史一个真相。

  《铁蹄下的江南名城》体现了作者沈秋农的历史担当与责任意识。抗战于普通大众来说是毁灭性的灾难,并非如某些“神剧”中描述的那样。基于让人们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的目的,“作为曾经的史志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档案工作者,我有义务,更有责任将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血泪史予以抢救和记录”,高度的使命感促使沈秋农几十年来专注抗战题材,不畏寒暑,不怕辛劳,四处收集素材、揭露罪恶、伸张正义。他先后出版了《常熟·1937》《警钟长鸣——侵华日军常熟暴行口述档案》《日军常熟暴行录》,以铁的事实控诉日寇在常熟的暴行与常熟儿女的抗争,其中《日军常熟暴行录》是第一部对日军在常熟暴行所做的专题研究著作,可谓作者数十年抗战史研究的精品力作。唯有铭记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才能知耻而后勇,才能团结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抗战老兵口述史》,通过24位老兵口述当年经历,部分还原了台儿庄战役、桂林保卫战和远征军赴印缅作战的惨烈史实。《抗战老兵口述史》记录的是战士勇敢投入战争的惨烈与悲壮,而《铁蹄下的江南名城》描述的则是无数民众面对战争的被动而无奈的逃难与受辱,其中也不乏回忆抗日志士英勇斗争的故事,这也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遭受磨难的缩影吧。由于档案文献的缺失,口述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尤其是抗战口述史已处于抢救阶段,时代久远,亲历者也渐渐老去,很多真相已与当事人一起永远沉默于地下。从这个意义上讲,《铁蹄下的江南名城》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常熟抗战口述史的最新成果,是沈秋农以一己之力采访遍及常熟城乡的109位老人的口述档案。15个寒来暑往,其中有20多位老人已谢世,这些口述档案的珍贵性不言而喻。他们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当年的不幸遭遇:背井离乡、辗转逃难、惨遭杀戮、受尽侮辱,乃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是常熟民众亲身经历的集体回忆,这是全国人民无法忘却的苦难历史,这是档案工作者孜孜以求挖掘的民间文献。沈秋农将这些个体的抗战回忆整理成文,完成了一部真实反映日寇侵华暴行的警示教材,正如清史专家戴逸先生所言:“该书原汁原味记录了具体的历史场景,体现了真实性、权威性、鲜活性。”周龙兴讲述了翁同龢晚年生活的瓶隐庐被炸及国民政府抗战士兵牺牲的情景,国民政府外交官蒋恩铠的女儿蒋曼美则讲述了三幢别墅被炸及妹妹病死的悲剧,瞿永沂回忆了参加“江抗”的父亲被日寇严刑拷打致死又被扔入硝镪水毁尸灭迹的惨剧……多数老人家在回忆时哽咽不已,有的痛哭失声。这些口述故事与当年的媒体报道及历史档案相对照,都可以找到与此相关联的历史事件,

  其真实性与史料性足可以完善、弥补纸质档案之不足,且因回忆者的亲历及情感加入,历史有了深度、广度与温度,屈辱史的教育更为生动更让人悲愤。

  作家陈徒手先生为拙著《灯火阑珊处》写过这样的推介语:“感谢作者为一座古城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属于在历史时空所做的抢救性质的高难度作业。”我觉得这句话更适合沈秋农和他的《铁蹄下的江南名城》。


1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