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窑火相传留住“文化之根”
周澜源;顾玲( 苏州日报.2018/2/13 )
[标签] 苏州御窑金砖

  2月1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副院长冯乃恩专程赶到相城区陆慕御窑遗址所在地,把“故宫官式古建筑材料基地”的牌子交到了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御窑金砖厂厂长金瑾的手中。

  “金砖备供库储颁,宫庙需材岂等闲。匠做初成惊国变,可堪流落到人间。”御窑金砖是“相城十绝”中的第一绝,其制作技艺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陆慕御窑遗址上,相城区投资建造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至今窑火不断,“活态”传承非遗文化,留住相城特色文化的根。

  现存完整的明清御窑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又称“苏州御窑遗址园”,位于相城区元和街道阳澄湖西路,占地面积将近4万平米,建筑面积有1.5万平米。博物馆整体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主馆,老窑遗址及其附属功能性建筑和景观。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古窑并不算是稀有之物,但能够冠上“御”字前缀的却实属罕见。这个“御”字是御用的意思,代表专门给皇帝用的。相传在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陆慕的方砖经苏州香山帮鼻祖蒯祥的推荐,才被工部看中,由于其质地优良,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才赐名窑场为“御窑”。

  2006年,陆慕御窑址被列入了活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双遗产保护单位,据考证,该窑址是明清时期御窑窑场保存最完整的窑址。同年,御窑金砖的制作技艺也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所谓的“金砖”,实际上并不是由黄金制成的砖。一方面是因为它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也是因为它造价昂贵如金,称“金砖”;另一方面是因为古代此砖只能运到北京的“京仓”供皇宫专用而得名“京砖”,后谐音为“金砖”。

  据记载,在清代最兴盛时,苏州府总共有70多处窑址。在众多的窑址中,陆慕的御窑是最有名的,一方面是陆慕地区的土质细腻、可塑性强,制成的金砖坚硬密实;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靠近京杭大运河,运输非常的方便。以人而言,造砖的是心力与工艺;以砖而言,成砖的是自然与时间。时至今日,相城的烧窑师傅,还坚守着这种最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丝毫没有变味。

  见证历史的文化宫殿

  走进博物馆,信步于绵长的青砖廊桥之上,可见水塘碧波盈盈,芦草交相掩映,恰到好处地还原了古窑村质朴、天然的村野氛围。博物馆的总设计师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大师刘家琨,他主持设计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在博物馆的设计上,他将北方的粗狂野趣与南方的精雕细琢巧妙结合,同时将建筑的内部展陈和外部景观进行了完美的对接,加上现代化的建筑材料跟建筑手法,营造出的这种互相融合的文化感、艺术感。

  整个主馆分为三个展厅,分别用“开物”“成器”“致用”这三个主题,层层递进,完美诠释了御窑金砖从苏州阳澄湖畔的地域性物质原料到王朝最高殿堂基石的身份转变过程。展厅以泥土铺地,贴近金砖自土而成的本源。墙面上是以《耕织图》《天工开物》《造砖图说》等资料为参考,绘制的一幅清代陆慕窑村的风情画卷,体现了古代窑村村民的生活风貌,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全景展示了金砖生产、金砖实物、漕运进京,兼具文化研究、互动参与等部分,完整展现御窑金砖制作技艺。

  移步展厅犹如徜徉历史长河,沿着时间的线索,见证了一块金砖由土到金的修炼历程,以及封建王朝的兴衰。金砖的运用范围很广,一般是皇宫铺地专用的,明清两代金砖使用最为辉煌。随着清王朝的结束,金砖也失去了其作为皇家专用的铺地物料的功用。岁月变迁,明清两朝专供皇室使用的金砖,晚清和民国期间在苏州园林中和江南苏州一带的大户人家中时常可见。狮子林小方亭内,耦园筠廊望月亭中、退思园眠云亭下……与旧时不同的是,金砖已经不再仅仅作为铺地材料,而是隔上方桌成为一种典雅的文化陈设。风韵儒雅的文人将简约古朴的金砖置于居所,融进生活易趣之中,将实用功能和审美标准寄予金砖,赋予了金砖新的生命。

  窑火不断的“活态文物”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内还保留着一座双孔连体御窑,也被叫作“姐妹窑”,是当年众多砖窑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砖窑,有600年的历史。古窑南北走向,平面呈椭圆形,东西35米,南北33米,占地1155平方米。外部为连体结构,内部窑膛和烟囱又各自独立。这个姐妹窑目前仍在继续生产金砖,所以也称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窑座的发现和保护,为研究古建砖瓦的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座古砖窑从清朝晚期就投入使用,始建年代还要更早一些。时至今日,窑火未断,是国内少有的“活态文物”。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两根高高矗立的烟囱喷吐着窑烟,随风袅袅飘散,老远就能看到。烧制金砖十分复杂,要经过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窨水、出窑等29道工序,足足要一年时间。这其中,每一道工序都必须手工操作,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所以才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

  砖窑必须不断地烧砖才能保持最好的状态,但烧制过程中,市民无法进入参观。为此,博物馆特意在御窑遗址旁,1:1复制了一孔单窑,市民可以进入窑身内部参观,了解其内部空间和结构。这座砖窑采用的是江南的传统建筑形式,别具一格,靠近墙面的那一根叫做廊柱,而靠近廊柱中间的两根是步柱,旁边的花窗上是由瓦片一片片滚出的花纹,而另一种是由望砖砌成,极富特点。地面由一块块金砖铺就而成,往里走,是一个拱形八字,中间两个小平台可以在烧窑时放置水壶、毛巾等一些用品,里面这样一个装窑的门大概1.7米,窑的内部,运用了传统工艺,将青砖一层一层斜铺上去,到3.5米左右开始横铺青砖,总高度6.8米。为了便于参观,顶部的渗水池没有采取传统的镂空做法,而是加了个采光玻璃。从这座复制窑中,可以感受到御窑金砖文化的博大精深、精致细密。


1
2
3
4
5
6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