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不光有颜值,太湖芦苇还有更多大本事
陆一( 苏州日报.2018/01/16 )
[标签] 芦苇

    从“实用产品”到“颜值担当”,再到“生态卫士”,芦苇的价值变迁,令人深思。

  曾经是农民争着抢的农业资源,如今更多地趋于生态观赏资源。从“实用产品”到“颜值担当”,再到“生态卫士”,芦苇的价值变迁,令人深思。

  眼下,苏州太湖边的8000多万株芦苇正等待收割。可以说,芦苇浑身都是宝:鲜苇叶可用来包粽子、鲜芦根可以酿酒、老芦根可入药;同时,芦苇是造纸的理想原料,还能编织成苇箔来盖景观草房。

  小小芦苇功能如此之多,不过这些用场都还不是芦苇的“大招”。每年,苏州花大力气、大价钱去养护芦苇,显然不光是为了追逐产量,而是芦苇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质问题、土壤改良、储水防旱、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些横亘在人类与自然间看似难以缓和的矛盾,其实正好是芦苇湿地的拿手本领。及时收割芦苇,是为了防止干枯的芦苇腐烂造成二次污染。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候鸟的迁徙地图中,苏州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西鸟类迁徙通道上,芦苇不仅是候鸟的重要食物,更为它们提供了停留歇息的“驿站”和隐蔽场所。

  既然芦苇功能这么强,那么种植芦苇是否多多益善?事实证明,要让芦苇发挥最大效用,关键在于科学管控。比如,从2013年起,太湖芦苇实施轮割,部分保留、部分收割,既保证了芦苇的健康长势,也保留了鸟类的栖息地。又如,芦苇的收割方式也很讲究,不能“一刀切”,连根拔。因为芦苇被除根后,湿地就容易沙化,并被流水侵蚀,得不偿失。

  经过多年实践,每年来苏过冬的候鸟用实际行动,为苏州的芦苇现状投了票、点了赞。但是今后苏州太湖沿线割下的芦苇何去何从,仍是个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科学的芦苇管控方法,让芦苇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宽广充分的施展。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