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民国时期的苏州女性

[提要] 苏州是一个有着巨大成就的城市,成就了这样一段辉煌的历史,是每一个苏州人的骄傲。但是在旧时代,并不是每一个苏州人都可以在这个城市自由地生活,她们几乎融入不了周围社会生活。 然而在苏州的历史上,有着这样一群“时髦”的女性。她们有的是名扬一时的明星,有的是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者,也有的是饱读诗书的文学家。之所以说“时髦”,是因为这些女子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当时大多数女性,她们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
[标签] 吴地才女;姑苏才女; 吴地女子; 民国女子;苏州女人
王谢长达(1848—1934),祖籍安徽,迁居苏州。早年随夫内阁侍读学士王颂蔚在京居住,夫殒南归。1901年她在苏州发起成立放足会,1906年创办振华女校,辛亥革命中曾任苏属女子北伐队队长,一生热心于办学及公益事业。图为当年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照片,“求人不如求己”。画面上两人都是王谢长达。
沈寿(1874-1921),苏州人,原名云艺,精于刺绣。得夫余觉之助,吸收西洋画讲究明暗和透视的优点,创“仿真绣”,其绣作在国内外屡次获奖,有“针神”之誉。
这是费达生(左一,1903年生)1921年赴日学习蚕桑技术前的留影。她是吴江人,海外归来后与郑辟疆一起,将毕生精力献给蚕桑事业。
张迎春(1901-1927),吴江人。早年跟随柳亚子投身革命,1924年参加国民党,后当选为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1925年10月由侯绍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开展妇女运动,于1927年4月11日被国民党右派逮捕后遭杀害。
苏雪林(1897—1999)安徽太平县人。1926至1930年间两次寓苏,在景海、振华和东吴大学教国文,并写下《绿天》及关于李义山研究的著作。后在武汉大学等学府执教。退休于台湾成功大学,1998年以102岁高龄重访故里。
王季玉(1885—1967)苏州人,王谢长达长女。留美归来后,婉辞几所大学聘请,继承母志出任振华女中校长,终身未嫁,以校为家,与教师共同努力将该校办成国内著名女中。
程丹娜在网师园与虎儿合照,郎静山摄。该照片后被胡文虎用作虎标万金油商标,由马相伯题字。程丹娜与兄丹唇以及匡亚明、韦布、于怜、曹孟浪、罗琼等俱为苏州早期左翼戏剧运动倡导者。
吴中女画家陈昭新,右为其妹。摄于20年代。
殷明珠1904生于吴江黎里,我国从影最早的演员之一。图为殷明珠主演的电影《盘丝洞》。摄于1927年。
王汉伦(1903—1978)生于苏州。原姓彭,因家族反对她拍电影,开除其族籍,便依然断绝与家族的关系,改易姓名,为20年代我国无声电影时代惟一的小脚明星。1923年因主演《孤儿救祖记》一举成为我国第一位享有盛誉的影星。摄于1930年。
宣景琳(1907—1992)苏州人。原姓田,亲长因她拍戏而不许其回家,乃改用今名。18岁进入影坛,曾主演过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场春色》,一生参加过四十多部影片的拍摄。
袁美云1917年生于杭州,10岁时母亲把她抵押给苏州人袁澍德学戏。30年代开始主演电影,成为红影星。图为袁美云20年代在戏班演出。
吴茵(1909—1991)苏州人。1934年在上海从影,曾在《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影片中塑造了一批老年女性形象,有“东方第一老太婆”之誉。
周美英。民国初女记者极少,而苏州则有周美英、陈婉若、姚韵玲三人,颇受社会关注。图为《吴县市乡公报》记者周美英。
张家四才女。九如巷张冀牖和张家四才女。左立者长女元和,左坐着幼女充和,右立者三女兆和,右坐者次女允和,分别嫁与昆剧演员顾传玠,美籍汉学家傅汉思、作家沈从文和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
彭雪珍(1914—1988)后改名子冈,苏州人。1938年加入中共,抗战时期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发表上百篇新闻通讯,积极讴歌抗日救亡运动。
杨荫榆(1884—1938)无锡人。曾任北京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后在东吴大学、苏女师等校任教。曾与侄女杨绛等寓庙堂巷一文堂旧宅,沦陷时避居盘门内桥湾街,因斥责日军暴行,被日军杀害。
沈祖棻(1909—1977)出生于苏州,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生,曾任江苏师范学院、武汉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尤长于词,抗战中所作多涉及民族苦难,声韵沉咽,被誉为“爱国女词人”。
许宪民(1911—1975)苏州人,许金元之妹。早年参加共青团、共产党及国民党,后脱离共产党。抗战时由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派往上海及附近诸县从事地下抗日工作。曾两遭敌伪逮捕并受酷刑。胜利后在地下民盟同意下竞选国大代表并当选。1948年以私蓄支持中共地下党员设置电台两部,并多方搜集情报,参与组织苏州地下民盟支部及迎接解放的工作。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