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非遗保护怎样亮出法宝? 认识与保护存在一个过程
李婷( 凤凰网.2017/12/27 )
[标签] 非遗保护
 

  “寻踪”——苏州非遗传承人进故宫活动现场。(资料照片)

  “艺见”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面对面活动现场。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表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将给予获评为苏州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项目资金扶持,以帮助其开展人才培养、技艺提升、产品研发、展示推广等工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生产性保护受到了高度重视与推进。

对于非遗的认识与保护存在一个过程

2015年,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基础,制定出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性保护工程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及《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示范基地命名与管理办法(试行)》;修订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管理办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命名与保护管理办法》。——这些或修订或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主旨是让非遗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事实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是存在一个过程的。例如数年前提出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就曾经是一个引来关注与争议的概念,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意设计人才将目光投向“老手艺”、“手作”时,身在庐山中的人们才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返当下生活需要直面一些问题。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传统手工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市非遗办主任李红表示,生产性保护主要涉及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中药炮制技艺,此3类项目在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比例接近半数,在苏州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二,因此开展生产性保护,对于保护传“承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与现代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焕发应有的活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十分紧迫的工作。”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非遗生产性保护是有其基本原则和底线的,那就是坚持手工生产,最能够体现非遗项目特性的核心流程,必须是手工生产。对此,《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第二十一条规定,“以非手工产品冒充手工产品,或以其他单位或个人产品冒充本单位产品”者;将被取消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并终止或收回其所获得的相关权益及扶持奖励资金。

培养传承人是非遗核心流程的关键

与物质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技艺使用者的关系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对于一些已退出历史舞台或正极度濒危的非遗项目而言,人在技在,人亡技亡”是客观现实。“

近年来从事非遗保护法规政策研究的市非遗办副主任王燕认为:“手工艺的娴熟掌握与应用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周期,大部分项目都需要10年以上。我曾经调查了约200个传统手工艺项目,近70%的项目存在缺乏年轻从业者尤其是掌握核心技艺的艺人的现象。青年后继者的缺乏已经成为当下众多手工艺存续的主要危机。一些手工艺项目,尽管有一定的市场,却可能因为青年艺人的缺乏,无法进行正常生产或扩大生产。”她举例说明,古代书画与图书修复人才在最近10余年中的需求与供给比接近1:100,直至今天这种供需比仍然没有大的改变;而一些目前看上去比较繁荣的项目,却有可能因为后继人才的缺乏,在不远的将来遭遇“断崖式的衰落”,比如苏绣,1980年后出生的本地从业者在从业者中的比例目前不超过20%。“因此传承工作是当下生产性保护的重中之重,政府应通过给予资金、政策等各种举措,鼓励手工艺的生产单位、传承人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传承工作,吸引更多的青年人从事传统手工艺的生产与技艺的传承。”

为此,2015年5月初,苏州市承办了文化部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6月16日,文化部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该试点工作的现场协调会议,市非遗办主任李红与会。7月15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在苏州开班,来自苏州的120位刺绣、核雕艺人参加了为期1个月的集中培训,11月中旬至年底,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海南省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又先后在苏举行。

吸引最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非遗技艺传承与文化推广之中

在振兴传统文化和拓宽国际交流齐头并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研发机构与设计师关注到了极具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通过不同的设计与转化,越来越多的以非遗为内容的生活用品及生活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在市非遗办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举行的座谈会上,年轻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就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就我们曾经的教育背景和现在的实际操作来看,很多非遗技艺的核心内容仍然具有相当的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这些特点与那些追求个性、小众、定制的消费需求有很高的契合度。事实上相当部分的老手艺及其制品在它们盛行的当年,就是高档生活艺术品。”与会的一位年轻设计师表示,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与项目可以与非遗传承人进行合作,以开展传统技艺的应用推广和产品设计研发。

为此,苏州市非遗办在去年年内,推出了一系列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推广活动,其中包括了“触动”——市民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体验、“寻踪”——苏州非遗传承人进故宫及“艺见”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面对面等系列活动。不同年龄段的社会公众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成年人及高校学生也是非遗文化推广的重点人群,市非遗办会同市区中小学校及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共计有55项非遗项目,包括传统戏剧表演及欣赏、传统文艺观摩学习及传统手工技艺等,以授课、讲座、表演、展演等多种形式走进校园。

不仅如此,《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也对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文化推广给予了鼓励:“鼓励生产单位及其他企业、社会组织,建立生产性保护涉及项目的专门展示区域,用于传统手工技艺及成果的集中展示和互动体验。鼓励各类媒体、传播机构等利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介等开展生产性保护涉及项目的展示推广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利用互联网建立各类在线交易平台,开展生产性保护涉及项目产品的网络营销推广工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生产性保护涉及项目产品创意集市或恢复相关传统集市。”为此,相关部门将在通过专家评审后,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奖励与资助。

  “寻踪”——苏州非遗传承人进故宫活动现场。(资料照片)

  “艺见”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面对面活动现场。

  “艺见”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面对面活动现场。

近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表示,即将出台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将给予获评为苏州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项目资金扶持,以帮助其开展人才培养、技艺提升、产品研发、展示推广等工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生产性保护受到了高度重视与推进。

对于非遗的认识与保护

存在一个过程

2015年,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基础,制定出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性保护工程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及《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示范基地命名与管理办法(试行)》;修订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管理办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命名与保护管理办法》。——这些或修订或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主旨是让非遗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事实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是存在一个过程的。例如数年前提出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就曾经是一个引来关注与争议的概念,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意设计人才将目光投向“老手艺”、“手作”时,身在庐山中的人们才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返当下生活需要直面一些问题。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传统手工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市非遗办主任李红表示,生产性保护主要涉及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中药炮制技艺,此3类项目在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比例接近半数,在苏州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二,因此开展生产性保护,对于保护传“承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与现代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焕发应有的活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十分紧迫的工作。”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非遗生产性保护是有其基本原则和底线的,那就是坚持手工生产,最能够体现非遗项目特性的核心流程,必须是手工生产。对此,《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第二十一条规定,“以非手工产品冒充手工产品,或以其他单位或个人产品冒充本单位产品”者;将被取消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并终止或收回其所获得的相关权益及扶持奖励资金。

培养传承人是非遗核心流程的关键

与物质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技艺使用者的关系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对于一些已退出历史舞台或正极度濒危的非遗项目而言,人在技在,人亡技亡”是客观现实。“

近年来从事非遗保护法规政策研究的市非遗办副主任王燕认为:“手工艺的娴熟掌握与应用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周期,大部分项目都需要10年以上。我曾经调查了约200个传统手工艺项目,近70%的项目存在缺乏年轻从业者尤其是掌握核心技艺的艺人的现象。青年后继者的缺乏已经成为当下众多手工艺存续的主要危机。一些手工艺项目,尽管有一定的市场,却可能因为青年艺人的缺乏,无法进行正常生产或扩大生产。”她举例说明,古代书画与图书修复人才在最近10余年中的需求与供给比接近1:100,直至今天这种供需比仍然没有大的改变;而一些目前看上去比较繁荣的项目,却有可能因为后继人才的缺乏,在不远的将来遭遇“断崖式的衰落”,比如苏绣,1980年后出生的本地从业者在从业者中的比例目前不超过20%。“因此传承工作是当下生产性保护的重中之重,政府应通过给予资金、政策等各种举措,鼓励手工艺的生产单位、传承人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传承工作,吸引更多的青年人从事传统手工艺的生产与技艺的传承。”

为此,2015年5月初,苏州市承办了文化部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6月16日,文化部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该试点工作的现场协调会议,市非遗办主任李红与会。7月15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在苏州开班,来自苏州的120位刺绣、核雕艺人参加了为期1个月的集中培训,11月中旬至年底,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海南省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又先后在苏举行。

吸引最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非遗技艺传承与文化推广之中

在振兴传统文化和拓宽国际交流齐头并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研发机构与设计师关注到了极具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通过不同的设计与转化,越来越多的以非遗为内容的生活用品及生活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在市非遗办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举行的座谈会上,年轻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就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就我们曾经的教育背景和现在的实际操作来看,很多非遗技艺的核心内容仍然具有相当的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这些特点与那些追求个性、小众、定制的消费需求有很高的契合度。事实上相当部分的老手艺及其制品在它们盛行的当年,就是高档生活艺术品。”与会的一位年轻设计师表示,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与项目可以与非遗传承人进行合作,以开展传统技艺的应用推广和产品设计研发。

为此,苏州市非遗办在去年年内,推出了一系列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推广活动,其中包括了“触动”——市民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体验、“寻踪”——苏州非遗传承人进故宫及“艺见”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面对面等系列活动。不同年龄段的社会公众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成年人及高校学生也是非遗文化推广的重点人群,市非遗办会同市区中小学校及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共计有55项非遗项目,包括传统戏剧表演及欣赏、传统文艺观摩学习及传统手工技艺等,以授课、讲座、表演、展演等多种形式走进校园。

不仅如此,《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也对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文化推广给予了鼓励:“鼓励生产单位及其他企业、社会组织,建立生产性保护涉及项目的专门展示区域,用于传统手工技艺及成果的集中展示和互动体验。鼓励各类媒体、传播机构等利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介等开展生产性保护涉及项目的展示推广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利用互联网建立各类在线交易平台,开展生产性保护涉及项目产品的网络营销推广工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生产性保护涉及项目产品创意集市或恢复相关传统集市。”为此,相关部门将在通过专家评审后,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奖励与资助。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