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平江河上曾有座私人定制的小木桥
王梦沂( 凤凰网.2017/11/15 )
[标签] 苏州往事

五十年前,在平江路上的混堂巷口、众安桥的南面,曾有过一座小木桥,桥的历史不长,为民国时所建造。这座小木桥,倒真是私人定制的,桥东头跨在平江路上,桥西通向原来的顾家园也就是顾颉刚的故居。在清时,顾家花园是很大的,进出一直是走北边的顾家桥,一过桥即是悬桥巷。顾家由于家道的慢慢中落,花园的部分房屋逐渐散为民居。民国时期,顾家园东面沿平江河的部分院落,又卖给了一户姓苏的人家,而苏家为了让自家成为独门独院,更为了进出方便,就在平江河上建起了这座小木桥。

小木桥之畔,靠混堂巷口沿河,那时还有河埠头,就是苏州人俗称的“河滩头”。以前苏州城里居民,日常洗涤大都在河里。故苏州人家在沿河头,会用石块砌成各种梯级台阶,供居民上下和浣洗之用。混堂巷口的这个河滩头,石台阶与平江河垂直,使它既可以停船装货,又方便居民洗衣淘米。小木桥、河滩头、临河人家,形成了浓浓的水巷风情。但就在这道恬静的景观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却发生了故事,或者叫事故。起因是卫道观前的居委会主任多喝了点酒。

苏州是水城,历史上乃至今朝,醉酒失足坠河身亡之事,时有发生。那一年秋夜,老主任不知因何事高兴,又喝醉了,沿着平江河摇摇摆摆走回家。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平江河,不像现在,沿河装上了石栏杆。那时的平江河边大多光溜溜,没那么多游客行人,连自行车都少见。醉酒的老主任就这样坠河溺水身亡了。一家大小哭天喊地,那儿媳尤其哭得伤心。怎么办呢,死都死了,料理后事吧。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刚开始推行火葬,土葬现象依然存在,因而死者还能睡上棺材。出殡那天,老主任的亲属披麻戴孝,将棺材抬送出来,儿媳等一众男女跟在后面,拖腔带调一路啼哭,直往平江河走去,准备送棺材下船去落葬。那送葬船早已在河中等候,船头紧靠着河滩头,船尾就在木桥下面,棺材从河埠石台阶径直下船,在人们的哭喊声中,安稳地停放在船的中前舱。此时,引来许多看热闹的人,沿河边、河滩头上,甚至小木桥上,都站满了看热闹的人。哭喊声中,人们并没听到木桥已发出了嘎吱声。

这座小木桥,从没一下子承载过这么多人,平时也只是苏姓家人、亲戚乡邻三三两两来往。由于载人过多,加上年久失修,木桥“哗啦”一声就塌了,连人带桥向停靠在河中的送葬船压去,正巧压在船尾,压翻了送葬船,棺材也滑进水里,浮在了河面上。此时河中有数十人在挣扎,还有受伤的人在叫唤,人们也管不了棺材了,赶快救活人要紧,下河的下河,捞人的捞人,瞬间出现了许多活雷锋,直到将所有落水者都救上岸,才想法将棺材重新弄上船。幸亏,没人追随老主任而去。而那座塌掉的小木桥,有关部门也不准再建了。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