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你知道吗?葑门外曾有冰窖24座
( 凤凰网.2017/11/13 )
[标签] 老苏州;文化

中国用冰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专门储冰的器具和设备,称之为“凌阴”或“冰鉴”。诗经《豳风·七月》中有描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记载的就是当时凿冰及储冰的情况。到宋代,已有用冰对鲜活商品进行保鲜的文字记载。至明清,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冰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制冰的规模、用冰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了。

明清时期,苏州制冰、贩冰的行业一直很兴盛。如明代中期的王鏊,在他所著的《姑苏志》中,就有关于当时冰鲜的记载:“土人置窖冰,街坊担卖,谓之凉冰……鲜鱼肆以之护鱼,谓之冰鲜。”在葑门外竹墩、夏家桥一带,早已存在人工土法制冰、藏冰的场所,也出现了以贩冰为生的商贩。这种土法制冰、藏冰的技术方法很简单:用稻草盖成茅屋状的大篷,顶部做成高高的尖锥形。从侧面看整座篷呈人字形,坡度很陡,从顶部延伸到地面,在篷内的地面上挖一个深池。到冬季,引水入池,让池中之水自然冻结,或用浇水冻冰的方法让池水冻结。然后,将冰从池中取出后存于冰窖中,待到夏令时节取出后使用。

在明清地方史料中,能找到不少关于葑门冰窖的蛛丝马迹。《元和县志》中的记载颇为详细:“古时姑苏葑门外曾有座大冰库,内设窖24座,以按二十四节气。每遇严寒,戽水蓄于荡田,冰既坚,贮之于窖,盛夏需以护鱼鲜,并以涤暑。”县志中记载的制冰方法没有用到稻草搭篷,似乎是采用了一种更为原始的方法。尤倬的冰窖歌则更为生动、更文学化地反映了冰窖的情景:“君不见,葑溪门外二十四,年年特为海鲜置。潭深如井屋高山,潴水四面环冰田。孟冬寒至水生骨,一片颇黎照澄月。窨户重裘气扬扬,指挥打冰众如狂……”歌谣展示的是明清时期葑门制冰行业的繁荣景象。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