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常熟虞山 · 兴福老面馆的蕈油面
藏在山脚下的老面馆,有一碗鲜掉眉毛的苏式素面 | 投食记
一城一味( 情调苏州.2017/11/10 )
[标签] 苏式生活;市井;苏州一碗面;舌尖上的苏州;餐饮;时令菜

 
 

常熟虞山 · 兴福老面馆

 
 

·

 兴福寺外的老面馆

 

情调的吃货粉丝们一定都知道,苏州面的种类是百花齐放,什么大肉面、爆鱼面、蟹粉面......这些面的重头戏大都在那丰腴鲜美的荤浇头上。但在当季的精品中,却有一碗堪称“素中之王”的面,那就是常熟虞山脚下的一碗蕈油素面了

 

 

 

咱情调自家出品的旅游口袋书《缘来常熟》当中,就曾写过虞山脚下这家兴福老面馆。这家面馆可是苏州最出名的蕈油面馆,就在虞山宁静的兴福寺外,具体在这儿开了多少年已不可考,但店里捞面的阿姨却已经做了有大半辈子。

 

这蕈油面,在苏式面中可是独树一帜,面中一霸!毕竟人家只凭一勺素油,就爬上了“鼎鲜”的交椅。这蕈油面最早是寺中僧人采摘虞山上独有的松蕈熬制素油,煮食面条而得名。后来被大众熟知其鲜美滋味后,发展成了如今符合俗家之人吃的蕈油面。

 

· 蕈油

 

兴福老面馆的招牌面有两种,一个是虞山野生蕈油面,一个是松树蕈油面。

 

· 虞山野生蕈油面

 

野生蕈油面里的“蕈”种类十分丰富,多到我都叫不上名头了。这些野生菌都是产自面馆背后的虞山上。常熟人管采蕈叫“捉”,因为这蕈会如同小精灵一般“乱跑”,只有极富的老手才能丰收,时而也还得靠一点运气。

 

松树蕈油面,则是采用了常熟虞山的特产,一种长在松树边的蕈来熬制的蕈油。相传很多年前,虞山上的松蕈曾消失过好些年,让老饕们十分难熬。近几年,松蕈又慢慢长出来了,但产量十分稀少。物以稀为贵,一碗野生松蕈面在姑苏城里可是能卖上寻常面好几倍的价格呢。

 

 

下面,出锅。趁着热气将早晨熬好的蕈舀一大勺到面上,然后再是慢慢一大勺蕈油汤,这一碗面就可以出门见客了。

 

 

一墙之隔便是寺院,清晨露水刚刚散去,湿润的空气中已有淡淡檀香。伴着面汤的热力,蕈油的香气逐渐弥漫开来,这种香气不同于当季另一面霸“蟹粉面”那般霸道强劲,也不同于枫镇大肉面那样异香扑鼻......蕈油面的香,细腻圆滑,如同一个精灵,时而飘过你的鼻尖,时而又躲在了微风里,引得你不由附身靠近。

 

 

捧起碗,凑近碗沿,细嗅清香的同时喝一口面汤。蕈油伴着汤汁滑入口腔,那一瞬间,蕈的鲜香会一次性迸发出来,看似浓稠却并不觉得厚重,清甜之余,素的鲜美能为你的味蕾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而这精品的蕈,口感润滑厚实,如肉版有些嚼头,又似野味鲜而不醒,不亏是“素中之王”,好吃!

 

 

不知不觉中,这一碗面极鲜的面很快就会见底。边上标配的咸菜、香菜、姜丝可以随意取用,但是在这一晚蕈油面前,还是靠边站吧。

 

 

兴福老面馆的场地非常大,日常来这儿的食客大都是当地老茶客,周末节假期则会有很多前来进香的游客和专程来吃面的朋友。

 

 

本地的老吃客会扎堆坐下,每个人点的面或许不一样,但那一杯茶是必须的。吃面事小,唠唠家常才是重头戏。

 

 

面馆周边会是不是有小贩经过,卖点白茶干、鸡爪,小筐里的冬枣和橘子也看着格外水灵。除了卖小吃,还有老师傅提供肩颈按摩和采耳的服务,倒是也颇有市井风情。

 

 

“香干,鸡脚......”

“老板,水果要不要来一筐?刚摘的。”

 

 

周末的时间,不妨起个早,带上家人孩子,来山里吃碗面。吃好了,喝杯茶聊聊也好,晒晒太阳走两步也行,边上有山有庙,这慢悠悠的生活难道不是周末最惬意的过法么?

 

 

面在苏州人的眼中,有时不简简单单是个果腹的食物,面条扬起的热度拉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从苏州出发去虞山吃面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47公里走227省道,一条60多公里跑高速,两者达到的时间相差不大,只是偶尔走省道穿越常熟市区可能会堵。

 

 

进入虞山景区后就一路往兴福寺的方向开,在兴福寺的停车场挺好车,你就能寻着香气和声音,看到那个藏在山脚树林中的老面馆了。

 

 

喏,你看,就在那。

 

 

兴福老面馆一般早上五六点就开门迎客了,下午也是做到五六点。一碗蕈油面的价格在35元,上午去基本都能吃上,过了午饭时间就不好说咯。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