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徐枋两绘《邓尉十景》图
( 苏州日报.2017/10/27 )
[标签] 《邓尉十景》;徐枋

徐枋是明末清初著名高士,曾经隐居光福惊鱼涧筑草堂,写下了许多赞美光福的诗文,而他两次绘画《邓尉十景》画册,更是一段曲折动人的文坛佳话。

徐枋(1622-1694),字昭法,号俟斋,自号秦馀山人,长洲(今苏州市)人。少有才名,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破南都(今南京),其父徐汧在虎丘新塘桥投河殉难。徐枋记取父亲遗嘱,强忍悲痛,开始隐居生涯。先是避居吴江汾湖、芦墟等地,接着又迁金墅,还藏隐天池山,再回到光福,在惊鱼涧搭建土墙草屋三间,取名“涧上草堂”。他有《卜居》诗写道:“昔人百万曾买邻,余何得居清涧滨。邓尉祠前看村社,西崦水畔寻渔人。三闾大夫独哀郢,鲁连先生宁帝秦。乾坤澒洞不可住,空山聊复容吾身。”他恨自己没有像楚国三闾大夫屈原那样作《哀郢》,投沉汩罗江,以报亡国之痛;没有像齐国鲁仲连那样能以利害说服赵、魏两国联合抗秦,拯救国家。徐枋在光福隐居了五年,“五载漂摇笠泽阴,偏因歌笑每沾襟。遗民独溅天南泪,归雁犹传塞北音”。后来,迁隐木渎灵岩山北麓上沙村,自建土墙茅屋数间,仍命名“涧上草堂”。

徐枋早年曾读书光福玄墓山圣恩寺。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随父亲来到圣恩寺,拜谒圣恩寺方丈剖石,父亲命他“叩首关前,执弟子礼”。此后,徐枋与剖石经常保持联系。顺治十四年(1657),剖石大和尚60寿辰,徐枋选取虎山桥、司徒庙、铜坑、铜井、石壁、槎山、七十二峰阁、西湾、坎上、玄墓等十景,绘成画册,作为寿礼,送到圣恩寺。画册构图巧妙完美,有山水风光,有名胜古迹,有人文景观,布置雄浑稳妥,用笔整饰,描绘工致,设色明净,堪称是山水画中的精品佳作。徐枋自称“写景命意,颇极笔墨之致,自谓不让古人”,而见者亦都惊叹。剖石和尚生日当天收到这份特殊礼物后,当场展卷快赏,“手授其侍,司命什袭藏之”,并对徐枋说道:“当以永镇山门也。”

“丹青难是写精神”。《邓尉十景》画册不仅景选得好,画得好,而且每幅画上都有一段题跋,文字生动优美,感情真挚。例如,《虎山桥图》题跋云:“凡游邓尉者,必由虎山桥,虎山固邓尉诸山之始也。其地四面皆山,中汇二崦,以受诸山之水,回环上下,约二十余里。有石梁,在乱山中,雄跨二崦间,层峦叠嶂,映带无已;而左右巨浸,波光极目,正如长虹夭矫,横亘碧落。每一登眺,不复知此身之在尘世矣。余每谓邓尉二堰,实不减西子湖,以其山水相得也。然西湖诸山奇丽处,正如子瞻所云‘淡妆浓抹’,独能拟似;若邓尉二崦,则如仙真胜境,不可方物。余避世土室,足不窥户,惟春秋一出,展先文靖公之墓,而独以酷爱邓尉山水之胜,不得不破土室之戒。一岁中尝三四过之,每至虎山桥,辄徘徊不能去也。”由衷地表达了画家对光福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的一片深情。

徐枋是著名高士,又是著名画家,《邓尉十景》画册的消息不胫而走,“此册遂传播人口,凡有好事嗜奇者,入山必请而观之”。有人竟把画册作为游览光福名胜古迹的“导游手册”,于是“反以此册为津梁,几于按图索骏”,从此画册更加为好事者所看重。于是乎,有人开始觊觎画册。淮上有大户人家,有钱有势,富收藏,精赏鉴。听到徐枋为圣恩寺剖石大和尚画了一本精美的画册,特地渡江来到光福,入山问道,请求欣赏画册。当时剖石已经去世,继席方丈虽“以前人所传,益珍重藏弆”,但终究无法回绝。更没有想到,此人拿了画册便不肯脱手,“携去作米颠乞帖,狡狯请以三十金为偿”。

画册被人强行拿走后,圣恩寺僧人及光福山中耆旧“时时渡江涉淮,以索此册,频岁无间”。然而,此人实在喜爱,坚决不肯还,全然不顾社会舆论的指责,直至某岁,此人去世。听到消息,“旧监寺僧复渡江涉淮以索之,此册始得复还吴门”,画册终于重新回归圣恩寺。

有道是“好事多磨”。画册回到寺院后,时值岁荒,当家和尚实在无奈,典质庙产,又将画册典质给了徐枋的一位姓吴的朋友。吴先生“欣然如数应之,喜相告语”,并高兴地告诉徐枋。画册是一代高僧的寿礼,流失民间,徐枋觉得不太对头,“遂于辛酉春夏之交,复作一画册以偿吴子,而购此册,复归之邓尉常住焉”。康熙二十年(1681),徐枋正好60岁。他十分感慨:“余画册为丁酉岁时,剖翁年六十。今岁辛酉,余年亦六十,复归此册焉,亦奇矣。”徐枋从心底里敬重圣恩寺“今方丈及山中耆旧之不欲得多金,而必索此册”的精神,又担忧画册此后的命运,他认为画册今后“不宜轻以示人,恐复为有力者负之而趋也”,于是挥毫写下《邓尉画册复还记》,叙述画册的由来、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再到重绘画册、调回原画册的全过程。

令人欣喜的是,徐枋的《邓尉十景》画册,现在还存世,收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