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太湖中的甪里村
( 苏州日报.2017/10/16 )
[标签] 古村落;甪里
    甪里,旧时写作“角里”,亦名“禄里”“甪头”“甪庵”,俗称“甪湾里”,位于吴中区金庭镇区西9.2千米的地方,处在太湖湖心。因汉初著名隐士周术居此,村以其号“甪里先生”省称得名;又因境内有“西山七十二峰”之一的“角(甪)头山”(又称甪庵山),村以山名。宋《吴郡志》载:“《史记正义》:‘太湖中洞庭山西南,中号禄里村,即此甪里。’今有巡检司,号角头巡检,俗或作‘甪’字。”“甪(音禄)头,即汉甪里,在洞庭山村,汉甪里先生所居。”宋《甪头巡检司序》云:“盖太湖,山若洞庭者七十二,甪头山又据其心,乃山之胜境。汉四皓甪里先生家焉,甪山之名始此。”
 
    甪里,兴起于唐代,属吴县。宋代名“禄里”,属吴县长寿乡习义里。元祐八年(1093),湖州长兴县吕山头巡检移置,名“甪头寨”,亦名“甪头巡检司”。明、清时称“甪头”,属长寿乡三十八都。乾隆十一年(1746),该村民事随所属乡都划归太湖厅管辖。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二年(1863)秋,该村随所属乡都先后隶属浙江湖州府乌程县、太平天国苏福省苏州郡东珊县,之后恢复原状,属长寿乡三十八都八图。光绪三十二年(1906),该村民事随所属乡都又划归靖湖厅管辖。清末成为集镇,称“甪头镇”。1912年1月,废太湖、靖湖二厅,设太湖县,旋易名为洞庭县,至7月又撤销,归吴县。同年11月,甪头归新设的西山乡管辖,后又称甪庵。1929年8月,复称甪里。在之后的近百年里,西山建制屡经变革,甪里的隶属关系亦随之不断变更。2000年5月,甪里与衙里、五丰两村合并为衙甪里村,现属衙甪里村委会,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
 
    现今的甪里,村内街道布局规整,有多处历史文化古迹,其中的周家上头,相传是周术隐居之处。宋《齐东野语》引《吴俗记》云:“先生吴人,姓周,今太湖中有禄里村甪头寨,即先生逃秦聘之地。”周术,字元道,号甪里先生,在京师号“霸上先生”,会稽郡吴县洞庭山甪头(今吴中区金庭镇甪里村)人,前秦博士。因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政和当时天下大乱的局面,与前秦博士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遁隐陕西商山,史称“商山四皓”。汉初,年龄均逾八旬的“四皓”辅助太子刘盈登上皇位后,谢绝封赏,辞别云游天下,最后选定太湖洞庭山隐居。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四皓”入湖,各自择地,东园公隐居在西北部凤凰山西南一里,即今东村(初名“园公村”);绮里季吴实隐居在西南部,即今绮里村;夏黄公隐居在西南部的慈里万花谷;甪里先生则回到西部故里,即今甪里村周家上头。当年他读书的地方,现在成了“甪庵遗址”。他的牌位,现仍供在周家祠堂内,由后人祭祀着。
 
    村中有条南北向的河流,原名芳塘,串通太湖,独占形胜。隋末乱世,北魏建威将军郑茂(字南阳)之长子郑白麟(字嘉征)携家渡江迁来甪里,定居后拓浚芳塘,后改名郑泾港。郑泾港长三里,面阔三丈,为元明清时的界河,河东为江苏省,河西为浙江省。民国年间,锡湖班轮船停靠此地,西山去无锡、湖州两地的客人均到此上船。当时这里商业繁荣,抗战爆发后虽集市逐渐衰退、人气凋敝,但古风依存,如今在郑泾港北口湖滨的禹王庙东南角,还能见到气魄雄伟、俗呼“官船洪”的明代遗物石码头。庙内现存的“甪里梨云”石碑,由巢园老人题书,刻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原置于金家岭,后移于此。“甪里梨云”,昔日西山十景之一。宋时,果农在此种梨,每当农历谷雨时,梨花带露绽放,满山遍野,荡漾花海,如云似雪,故名。南宋时,甪里郑氏后裔郑清之(1176-1251)当了宰相,“甪里梨云”更是名声大噪。民国以降,梨树渐为柑橘代替。如今千株万株花开的景色已不复存在,仅存景名石碑而已,游人只能从清末遗民郑伯曾“甪里梨花密似云,佳名传自宋始君,曾经沧海变迁后,遗迹犹存几树欣”的诗中神游昔日美景了。所幸的是,郑氏宅第还有些许留存,其中的“宝稼堂”曾充当过太平天国“侍王府”。光绪十六年(1890)十一月,时任甪头巡检司巡检的廉吏暴式昭被革职,断了薪俸,既无盘缠回河南老家,又无米下锅,生活居无定所,极其艰难。宝稼堂的主人敬佩暴公,将其一家接来住此,西山民众亦自发冒雪给他家送柴米等物,由此绘成一幅可歌可泣的《林屋山民送米图》。后来暴公离山时,几百名山民跪送村口挽留,场面极为壮观,感人肺腑。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