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昆山“公生明”戒石碑的前世今生
张维明( 苏州日报.2017/06/30 )
[标签] 昆山;亭林园;崇功祠

  今日昆山亭林园中的崇功祠东侧,有一块“公生明”戒石碑,高1.62米,宽0.63米,字体苍劲,每当瞻仰,都会令人肃然起敬。这是2001年从原昆山市政府大院中移置过来的古碑,其前世今生,命运跌宕。

  “公生明”戒石碑并非昆山独有。那时,古代衙门大堂前面的正中位置常立有此项内容的标记,有的刻在碑石上,有的刻在牌坊上。这句话源自战国时期大思想家荀子,他在《不苟》一文中说:“公生明,偏生暗”。意思是只要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如有偏心,就会走入黑暗。后来,为了更加简明扼要地让人铭记,一般都截取“公生明”三字作为官场箴规,以求产生震慑执政官员的作用。
  昆山的“公生明”碑石初立于元末明初。据邑人朱珪的《名迹录》所载,昆山知州史文斌根据黄庭坚所书的《戒石铭》而立。黄庭坚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由于他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又拥有崇高的书法地位,所以一般都采用黄庭坚的字体进行刻石立碑,故昆山也不例外。但在风雨侵袭和朝代更迭的影响下,原碑早已不见踪影。
  直到清代康熙十年(1671),昆山县令董正位为了整肃官场风气,而捐出薪水,重刻了“公生明”戒石碑,背面是一篇戒石铭,镌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意思是官宦的俸禄都是百姓的膏脂所提供,如果欺虐百姓,将天地不容。读来穿心刺骨,力透石背。这块戒石碑原置在县衙前甬道进口处的一个碑亭里,让进出昆山衙门的大小官吏每天都能看见,起到督行警心的作用。经过老“县前”的百姓天天看到,心中也能得到些许慰藉,复立戒石可谓用心良苦。从昆山的这块碑石的阴阳两面的拓片来看,已不是黄庭坚的字体了,当时已另请高人书刻,但是
  史料上未记书者姓名。
  清末,因亭毁碑倒,戒石被丢弃在县衙的荒草之中,无人问津。昆山县衙后来成为民国县政府的办公用房,新中国成立后还是县政府的所在地,这块戒石碑还是默默无闻地躺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直到2001年6月,为了配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廉政教育,那块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公生明”戒石又重新古为今用,用以鉴古训今。相关部门把它竖立在亭林园的崇功祠旁,为一代清官顾鼎臣的清官形象再添光彩。
  顾鼎臣(1473-1540),昆山玉山镇人,出身低微,但他人穷志高,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摘取明弘治年间乙丑科的状元桂冠。顾鼎臣中榜后,由于他才华横溢,而得到朝廷的厚爱,官至礼部尚书。后纵跨三朝,接连被重用。最引人注目的是嘉靖皇帝南巡时,让顾鼎臣代朝三月,成为封建帝制历史中的一段美谈。
  昆山百姓对顾鼎臣的感恩主要得益于他为家乡人所作出的三大贡献。其一,为民请命,减免税赋;其二,修筑昆山城墙,抗击倭寇;其三,秉公执法,仗义公断。所以有关顾鼎臣的清廉佳话数不胜数。其中有一则“顾鼎臣为村妇陆素贞鸣冤纠错”的案件家喻户晓。无疑,“公生明”是对他清廉品格的最好注解。
  为了弘扬清官顾鼎臣的丰功伟绩,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于风景秀美的玉峰山前为他建造了一座“顾文康崇功祠”。“文康”是嘉靖皇帝加封于顾鼎臣的谥号,褒扬他具有“文采康亮”的高风亮节。至于“崇功”,就是百姓崇尚顾鼎臣的功德。祠堂小巧,但位置醒目,就在进入今日亭林园大门不远处的左侧。祠内金桂树飘香,玉兰花绽放。祠边栽种了许多高挺的松树,象征着顾鼎臣一生正气的品格,所以人称“状元松”。
  当决定在亭林园崇功祠旁复立“公生明”戒石时,昆山市纪委还想到了后人曾在“公生明”基础上又引发出了“廉生威”的警句,而且还有流传甚广的一幅书法作品。据考,此书出自明朝山东巡抚年富之手。全文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意思是:官吏不是害怕严厉而是害怕廉洁,百姓不是对才能心服而是对公正心服。只要为人廉洁,那么官吏就不敢有所怠慢;只要处事公正,那么对百姓就不敢有所欺骗。只有处事公正才能明辨是非,只有廉洁才能够树立威信。
  这段被后人称为《官箴》的言语,最早出自明初学者曹端之手。曹端(1376-1434),河南人,是我国明初著名的理学家。其学以躬行实践为务必,以存养性理为大端,对前人理学命题多有修正和发挥,被推为“明初理学之冠”。后山东巡抚年富对其词句稍作改动,并拟就了“公生明,廉生威”这个惊世词组,他用笔力浑厚的正楷书写,以作为自己为官一任的座右铭。
  年富(1395-1464),先后在地方和中央任职。他无论到哪里,都能清廉刚正,从而成为有口皆碑的一代名臣。弘治十四年(1501),山东泰安知州顾景祥较早将《官箴》刻碑立于泰安府衙,以儆官员。这三十六字《官箴》可谓字字警策,诠释了为官之本莫过于两点:一是公,二是廉。只有为官公正廉洁,才能树立威信;办事公道正派,才能安定人心。碑石字体庄重、峻峭、浑实、锐利,可谓笔笔精到,字字着力,令人望而生畏。
  当昆山要新立“廉生威”碑石时,为寻找与“公生明”碑石形状相近、质地相仿的古老石料而颇费周折。经搜索,发现在亭林园一角存有一块在“文革”期间被人废弃的方还墓碑(方还为辛亥革命后的昆山首任行政长),可和“公生明”碑石配成双璧。由于当时还没有复建方还亭的打算,就利用了这块旧石料。特邀昆山市书法家程振旅先生仿照原碑“公生明”的字体,镌刻了“廉生威”三字,新旧两块戒石并肩而立,别具一格,外加石栏装饰,成为今日亭林园中的重要一景。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昆山的这块“公生明”戒石碑,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当官者,必须世代铭记,并付诸行动,才能赢得百姓信任。


公生明
现今崇功祠旁的“公生明”戒石 □徐耀民 摄
黄庭坚留下的戒石铭字迹
昆山“公生明”碑石阳面和阴面的拓片
清末昆山县衙正门旧影 (曹渭清提供)
今日崇功祠东墙边的戒石碑 □毛宇龙 摄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