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周边的古村落过夜,这是我平生的第一次。前几天,接沪上连襟的电话,他儿子与要好同学一起,在明月湾古村落租办了一个民宿,邀我与妻子,以及妻子两个在上海的姐姐,去明月湾古村落相聚。是夜,史家三姐妹,已有多年不曾谋面,而今相见,自有说不完的话语,加上我们三连襟的旁白,到了夜阑时分,依然谈兴甚浓,此情此景,自是不言。
明月湾距石公山约两公里,是西山岛最南端的一个古村落,这里的山脉由南向北朝东延伸,村落濒临太湖,山抱水湾,波光潋滟,状若新月,故得名。湾内积淤成坞,村庄沿坞摆布,藏而不露,非近莫见,有一种僻静幽雅的气氛,给人以远离尘嚣的感觉。
趁着暮色未临,天光仍亮的傍晚,独自出去走走。其实,我在前几个礼拜,曾来过明月湾的。那是朋友邀约去缥缈峰,顺道去了明月湾,只是粗略地在村头走了走,并没有静心细看,就匆匆别过。
早就听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曾携西施在此赏月,村背后的石排山上存有“西施画眉池”。经村民指引,穿过一条半巷,沿着屋后的小路上山。山上满是树木藤蔓,不见“画眉池”踪影。后经山上一位正在给自家菜地浇水的老农指点,才在半山腰的一块不大的草地上,找到了“西施画眉池”。那只是一个尺余大小的在石罅中自然生成的池潭而已,旁边有一块山石上刻有描绿了的“西施画眉池”几字,潭水倒也清碧。在我与老农交谈中,老农爽直地告诉我,吴王与西施在吴宫赏月,条件不知要比在外好多少倍,怎能跑老远的路到此看月亮?假如当真吴王喜欢来明月湾观月,绝对不会只留下个“西施画眉池”。这池,老农也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样时候搞的,可能是有人为了旅游而附会出来的。
明月湾令人印象难忘有三:古樟树、这堂那祠的老房子,还有长长的石板街。这在原吴县的几十个古村落中也是独一无二。生长在村头的这棵古樟树,植于唐代,树龄约在1200年,主干直径2米许,树冠高25米,在漫长的岁月里,古樟虽经火焚雷劈,一侧树干已成枯木,后发枝干倚背而生,村民戏称“爷爷背孙子”。千年古樟,默默地伫立在村上,见证了这古村悠久的历史。
千米之长的石板街,是这古村的最大特色之一。几乎村上的所有街巷路面全是用一条条一米见长的花岗岩条石铺就。石板街依山而筑,高低盘旋,迂回曲折。奇妙的是,我踏步在街面,其实下面是个四通八达的排水沟渠。重重一踩石板,除了能听到宛如灵岩山“响屧廊”一般发出的回响,侧耳细听,还可以隐约听见街底下山水淙淙流动的声音。据《明月湾(俗称明湾)修治街埠碑记》载,村上的石板街,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时村上住着不少经商、致仕官员和种植花果致富的殷实大户,同时形成了住宅群。但是每当大雨,山水下注,涧壅而溢,满溢道途,为使村民免受水害,这些大户人家出资请能工巧匠因地制宜设计和修建了这条独具匠心的“街渠结合”的石板街。此后,每逢大雨,雨水和山洪从沟渠中排出,路面清洁如故,有“明湾街,雨后穿绣鞋”之说。
正是这样的街渠合一,历经200多年,不管山洪骤雨的袭击,始终使这个古村安然无恙,从未有过水患,因而也保存了许多明清住宅到如今。沿着狭窄逼仄的巷子,礼和堂、礼耕堂、瞻瑞堂、敦伦堂、薛家厅、金家厅、姚家老屋、黄氏宗祠、邓家祠堂……扳了指头数也数不过来,这些老宅子,成了明月湾活着的人文记忆。
入夜,天空下起了密密的细雨。我只得待在民宿里出不去。我居住的房子,离太湖近在咫尺,透过雨帘可见太湖浪花,听阵阵涛声。我是枕着太湖的波涛入睡的。到清晨鸡叫才醒来。明月湾古村傍山临湖,山水兼得,街头巷尾,果树成荫,四季花香。半个多月前,我来时,半青地黄的杷枇还挂在枝头,而今已经采摘完了,而杨梅树上的杨梅已经发紫发红。还有街边的石榴树上已经绽放出了红红的小花朵,一树树的煞是好看。明湾村虽没有挂着一串串红灯笼的长廊,也少了鳞次栉比的商店,但它一直保持着那份山清水秀之美,乡村恬静之美,花木扶疏之美,空气纯净之美,以及老宅子的建筑古雅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