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张凤翼故居:精致的明代文人宅第
姜锋( 苏州日报.2017/06/20 )

  在苏州干将东路与临顿路交界处往西,走过几家商铺,一座白墙黑瓦的民居古宅悄然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家、书法家张凤翼的故居文起堂。不过可惜的是,曾经的两路三进老宅,经历数百年岁月流转,仅余西路两进,如今作为市考古研究所办公用房。
  走进故居,精致的双面砖雕门楼,典雅的贴砖照壁,古朴的楠木大厅,让人目不暇接。这座苏州中心城区内现存最典型最精致的明代文人宅第,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一代戏曲大师的前尘往事。

  历史·渊源

  “曲不离口”说的就是张凤翼


  1982年的苏州市文物普查,使许多湮没于历史的名宅得以重见天日,文起堂就是其中之一。今年80多岁的文物保护专家王仁宇当时在文管会工作,正是他考证出了宅子的主人。
  据王仁宇介绍,文起堂为张家祖居,建于明嘉靖年间,当年,张凤翼和兄弟张献翼、张燕翼都住在这里。这三兄弟都很有才名,时称“吴中三张”。据史料记载,张凤翼1527年生于明代长洲(今苏州吴中区),字伯起,号灵虚,别署灵墟先生、冷然居士,是苏州五百名贤之一。据《平江区志》记载,张凤翼5岁还不会说话,后来突然开口,语出惊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张凤翼与弟燕翼双双中举,张凤翼更是高中乡试解元。但此后张凤翼考运不济,万历五年(1577年),张凤翼第四次会试不第,以后便再也无意仕途。
  张凤翼家原本还算富裕,但由于多年不事生产,日渐没落。而张凤翼“文学品格,独迈时流,而耻以诗文字翰,结交贵人”,靠卖字鬻书自给养母。他在大门口贴了一张告示:“本宅缺少纸笔,凡有以扇其楷书满面者,银一钱;行书八句者三分;特撰寿诗寿文,每轴各若干。”虽然与仕途无缘,但张凤翼的书法文章为世人所重。有多看重呢?文震孟长子文秉在其编撰的《姑苏名贤续记》中写道:“丰碑巨碣非先生撰述不重,薄蹄角扇非先生题咏不韵,古法书画、樽罍彝鼎非先生鉴赏不珍。”所以虽然价格不菲,求字求文的人还是争相而来。
  作为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张凤翼最主要的成就还是戏剧创作,著有传奇戏曲《红拂记》《虎符记》《祝发记》《窈符记》《灌园记》《扊扅记》,合称为《阳春六集》。其中最出名的《红拂记》,张凤翼在新婚一个月内就写好了,有自贺得良妻之意,《祝发记》则是为贺母寿所作。据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记录,张凤翼还著有《平播记》《芦衣记》《玉燕记》,可惜均无传本。此外,张凤翼还有诗文集《处实堂集》八卷,以及《梦占类考》《海内名家工画能事》《文选纂注》《四书句解》《瑞兰阁景行录》《清河逸事》《自订年谱》《国朝诗管花集》等著作;另有散曲集《敲月轩词稿》,久已散佚。
  不仅擅作戏曲,张凤翼也很爱唱,从早到晚,口中吟唱不绝,成语“曲不离口”说的就是他。他曾与二儿子合演《琵琶记》,自饰蔡伯喈,儿子饰赵五娘,观看者把门都堵住了,他毫不在意。他还曾为施耐庵《水浒传》作序,开创了中国知识分子为虚构小说写序的先河。

  现状·印象

  双面砖雕门楼诉说当年辉煌


  文起堂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房屋原有东西两路。东路建筑毁于咸丰庚申(1860年)战火,宅后有小漆园,池亭木石俱有幽致,今已不存。我们所见到的张凤翼故居,实际上是当初的西路住宅,原为三进,门厅于解放前拆除,1993年干将路拓宽时,经批准拆除了轿厅前两厢,缩小了天井,现存轿厅、大厅、东西二厢房及砖雕门楼。
  文起堂保留了较多的明代建筑风格,是古城区保存不多的明代民居建筑,也是现存最精致的明代文人宅第。在文史研究者徐苏君的引领下,记者走进这片老宅实地探访。
  步入正门后,走过一个天井,便是原先的轿厅。由于此进前的两厢已部分拆除,所以天井显得较为狭窄,而在天井西侧不起眼的地方,有一眼古拙的黄石古井,传说曾有珍宝藏在井中。轿厅面阔三间,正中置一地屏,其梁架结构为圆作扁做,为苏州市区现存孤例。走进轿厅,最醒目的当数悬挂在正上方的“文起堂”匾额,这是苏州现存明代匾额中年份较早的,由张凤翼的好友、明代大书法家陈鎏所书。这块匾额重见天日,纯属偶然。2006年文起堂第一期修复工程中,整修东厢房时,维修人员发现了封存在墙壁内的匾额。据原房主回忆,匾额是“文革”时期卸下来后藏在夹墙内的。虽然历史久远,但可依稀辨认出“文起堂”三字,后经过精心修复,重现当年风采。
  轿厅北面,有一座极为罕见的双面砖雕门楼,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可惜的是它的南面被重修后的轿厅屋檐挡住,无从一探究竟,但通过两个方形的雕有精细牡丹图案的砷石,仍可想象昔日的风采。站在轿厅与大厅之间的天井内,就能仔细端详这座门楼的北面,其上有三处砖雕图案,技艺精湛,栩栩如生。门楼伸出两翼,成为左右照壁,与大厅相对。照壁古韵斑驳,全由磨细方砖贴面,据说修整时特地找来旧砖填充。门楼及照壁下部均作青石须弥座式,下出圭脚,雕刻简练精细,线条柔和流畅,富于变化。而且,门楼两边须弥座雕刻的图案也不相同,西边的为麒麟,东边的为伸出双翼的辟邪。两翼照壁的束腰图案都雕有缠枝卷草、双狮戏球等,其中西面的双狮面向争夺绣球,而东面的双狮一前一后嬉耍绣球,脸同时向东,球在双狮之间。这些细微之处,无不彰显出当年设计的精致和辉煌。
  照壁所对的大厅即为文起堂,面阔三间,扁作抬梁式,斗拱梁枋用料壮硕考究,6根堂柱均为独柱楠木制作,每根楠木柱直径粗达40余厘米,高4米多,通体完整,无一接缝,虽于清代进行过全面大修,但构造仍是明代风格,是研究明代民居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大厅现作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的办公场所,这里是张凤翼一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也是他创作《红拂记》《祝发记》等剧作的主要构思环境,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人文价值。

  传承·保护

  两次大修“抢救”出省级文物


  清朝末期,文起堂归大兴知县汤彦祥所有,子孙相传,解放初期纳入对私改造,部分收归国有,散为民居。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发现,轿厅和大厅前两厢房仍保持原有风貌,没有多少改动,但两厢房失修较为严重。大厅则被木板、长窗、墙体分割成数间,地面铺了瓷砖,屋架木构件发黑发霉,局部已经开裂、掉落,屋面瓦片凌乱,多处碎裂掉落,就连天井里也搭建着不少违章建筑。由于居住人口严重超负荷,加上年久失修,屋面渗漏、木构件朽烂、坍塌等险情频发,这一明代珍贵遗构处于濒危状态。为了抢救这个不可复制的文物,2006年起,市文管部门先后两次对文起堂进行了保护性修复。
  “2006年的第一期修复工程主要修复的是第一进,也就是轿厅部分。2007年,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我们又动迁了第二进大厅里面的4户居民,并严格按照与省文物局签订的责任书的相关条款要求,如期完成了抢救性保护工程。”市文保所副所长陈伟告诉记者,2008年1月21日,被列入“江苏省十大名人故居抢救保护工程”的张凤翼故居维修工程通过省市专家的验收,顺利竣工。与此同时,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在该故居正式挂牌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张凤翼故居维修方案还于第二届江苏省文物保护优秀工程评比中获得优秀设计奖。据维修工程施工方苏州市计成文物建筑研究设计院介绍,维修方案围绕文人宅地的特点,在很多细节上注重体现出与官家宅地的不同。在大厅维修过程中,他们将独根楠木制作的六根大厅堂柱,通过传统的揩漆工艺完整保留,充分展示了楠木大厅的古朴原味,最大限度地保存原建筑物的历史信息。为了完整传递出明代风格特质,他们还专门用收藏多年的明代石构件来打造大厅台基。经过精心修复,如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文起堂重现明代文人宅第的迷人风采。

  【对话·记忆】

  一句无意之语 确定故居主人


  苏州日报:当年您是怎么考证出这座宅子是张凤翼故居的呢?
  王仁宇:1982年苏州市文物普查时,我们发现了250多处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民居,其中不少房子建筑规格挺高,应是大户人家所有,但当年的主人是谁,已经没有记载了。为了寻找出这些宅子的主人,我利用大量休息时间查找文献资料、进行现场走访,而当时还是大杂院的文起堂是我去得比较多的地方。一次闲聊时,轿厅里的住户无意中说了一句:以前轿厅里曾挂有一块题有“文起堂”三字的匾额。我如获至宝。我考证后发现,张凤翼弟弟张献翼的诗文集即以文起堂命名,而据《玄妙观志》记载,张凤翼家世居玄妙观前小曹家巷,也正是这座宅院所在的位置。这也就确定了这座宅子正是当年张凤翼的故居,后来发现的“文起堂”匾额也印证了我的看法。

  【故居名片】

  文起堂位于干将东路712号,为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张凤翼故居,是苏州中心城区内现存最典型的明代文人宅第,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张凤翼故居坐北朝南,原分东西二路,东路建筑毁于清咸丰战火,现存西路轿厅、大厅及东西两厢房,占地约6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30平方米。1982年,张凤翼故居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起堂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房屋原有东西两路。现存西路轿厅、大厅、东西二厢房及砖雕门楼。
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文起堂重现明代文人宅第的迷人风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