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少小离家老大回
沈慧瑛( 苏州日报.2017/06/17 )

  几个星期前因有事正想着要给远在北京的蓝英年先生打电话,不料他却先来电话,说近期要和夫人回南方来。他们计划先到南京,再到苏州老家看看,还说这次是下定决心回来,是最后一次回家了。闻言,既高兴,又有一丝伤感,安慰他只要身体好,随时可以回来。话是这么说,其实心里明白,京苏两地纵然已有高铁,毕竟五个多小时的行程,还要上下车倒腾,对年事已高的老人家,还是有诸多不便,这是必须面对的事实。
  初夏的早上阳光明媚,温度适宜,走在同里的老街上,蓝先生兴致勃勃,说他的祖父被太平军裹掖到苏州,后来隐姓埋名在同里生活,自此吴江便成了他们蓝家的家乡。当时已四十出头的祖父急于想成家立业,就与同里的女子结婚,生育了两个儿子,长子蓝公武就是他的父亲。而他小时候也在同里生活了五年,直到抗战爆发才离开家乡。五十年后,他回到同里,走在先辈们和儿时生活过的地方,真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感,只是因为长期生活在北方,乡音已改鬓毛也衰,但家乡一直都在那里,思念也一直在那里。第一次回到同里,就有一位领导托他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宝,虽与启功先生不熟悉,但他二话没说转托张中行先生。而今由启功先生题写的“退思园”的匾挂在园子里,为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增色不少。
  进入退思园,只见游人如织,我们扶着老人家避开喧闹的人群,寻找相对安静的地方欣赏园林佳构。蓝先生说,这个园子其实不大,但布局精巧,文人的修养与构思真是高超和奇妙啊。我们来到古朴素雅的主体建筑退思草堂前,宽阔整齐的平台伸入水中,宛如临波踏水,而一泓清水衬托着周围的亭台楼阁与假山,仿佛它们浮于水面,舞起了园林的灵动之美,难怪退思园有贴水园的雅号。沿着花色铺地,进入菰雨生凉轩,南边芭蕉葱绿、棕榈苍翠,北边池塘里金鱼飞跃,轩北正中放置一面明镜,它是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于1907年赴德国考察女子教育时带回,历经一百多年,仍然清晰光洁。倘若在荷花飘香的时节,于榻上休息片刻,那背后的镜子将照射出池中景色,人就仿佛置身于荷花丛中,与自然浑然一体。镜旁挂着彭玉麟相赠的对联:“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古代达官贵人经历是非波折后,往往能悟透人生,而能够退隐于自然的山水——园林,则是最高级的简单生活了。
  吴江的朋友说自从轨交4号线开通以来,从苏州城内可直达同里古镇,人们尽情享受出行便捷的“福利”,同里的游客由此激增。匆匆离开退思园,拐进南濠弄,走到底就是任传薪创办的丽则女校,这里一度是同里镇中心小学,现在它与古枫园一起华丽转身为花间堂酒店。围坐一起品茗聊天,一杯家乡的绿茶,已让蓝先生心底舒坦。他坦率地说,自从喝了我送的茶叶,再也不要喝其他茶了,总觉得味道不对劲。边喝茶,边听他讲故事,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而有趣的。民国初年蓝公武、张君劢、黄远庸合办《少年中国》周报,被时人称为梁启超门下三少年,或称新中国三少年。蓝公武,这个从江南小镇走出的书生曾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师从梁启超,一生追求民主自由,不畏强暴,与柳亚子等同乡成为著名的民主人士,先后出任华北区政府副主席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两位老乡之间情谊深厚,柳亚子晚年所用轮椅就是蓝公武先生的旧物。而今他们都已走了,吴江档案馆的名人展有他们的事迹介绍,蓝先生与夫人还在蓝公武的宣传版面前合影留念。
  蓝先生出口成“诗”,古典诗词好像都储存在记忆的闸门里,一经打开,就喷涌而出,令后辈小子仰慕不已。当说起出版家、作家朱正先生时,蓝先生直夸其文章好、人品好,又说朱先生最喜欢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花间集》里收录的唐代诗人牛希济的《生查子》,他随即吟诵起来:“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大家一致夸奖他记忆惊人时,他却谦虚地说“不行,不行,记不全了”。他一再说自己起步晚,到二十多岁时才学这些古典诗词,要是在五六岁时就学习、背诵诗词,就会终生不忘。蓝先生告诉我们,钱锺书先生家里的书并不多,但知识都被他存在大脑里和记在笔记本上,而且用中文、英文、法文等多种文字记录,钱先生大约记住两万多首诗词,那才是了不得的。确实很多老知识分子能背一两万首诗词并不新鲜,叶嘉莹、周汝昌、邓云乡等名家的老师顾随先生,就能背诵两万多首诗。
  蓝先生一直从事俄罗斯文学的教育和翻译工作,三十多年前与董乐山、舒展等友人侃大山时,说起他在俄罗斯讲学的经历、读到的作品及自己的思考,他们都劝他赶快写啊,说多好的题材。蓝先生从此一发不可收,他的译作、随笔纷纷出版,成为学界追捧的畅销书。五年前结识蓝先生时,老人家热情招待家乡人,赠送给我们《捍卫记忆》《那么远那么近》等著作,令故乡晚辈获益匪浅。我也惶恐地送上小书《君自故乡来》,作为“回礼”,老人家收到后,在电子邮件中回复:“文章写得很好,所谈的又都是我较熟悉的人和事,加上淡淡的婉约文风,很吸引我。”他的鼓励无形中鞭策我努力读书作文,只叹光阴寸短,记忆渐差,而学海无边。然,看着耄耋之年还笔耕不止的蓝先生,唯有学习再学习,在有限的岁月里,多做自己喜欢的有益的事情。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