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人民路,古城的历史见证
潘君明
[标签] 苏州;古城;人民路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大城,史称“阖闾城”(即今苏州城)。人民路(当时称陆道)与阖闾古城同时产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了。
    从苏州城地图上看,人民路位于苏州古城东西之间,中心偏西,从南至北呈“I”字形。苏州城街巷有个显著的特点,东南西北横直有序,方位十分明确,恰如棋盘一般,雅称“棋盘城”。但那时的街巷,大都是小巷,既不宽阔,尺度也不长。小巷与小巷之间,大多相互对接或连接,出行十分方便。这在宋代镌刻的《平江图》上可以看出。此后,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刻的苏州地图上,此路一直如此,没有任何变动。包括路两边的支巷,如富仁坊、阖村坊、嘉余坊、通关坊等,仍然是旧时的街巷。再如饮马桥、乐桥、香花桥等许多桥梁,历经千年风雨,不仅位置没有变动,桥名也一如既往,沿用至今。
    街巷是城市建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内的主要交通设施。一个城市,总有数百条乃至上千条街巷,如果没有街巷,也就不成为城市了。在城市里,历代所建的官署、园林、宝塔、寺庙、书院等,都在街巷之中。每条街巷由市民建房居住。
他们的一切活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民俗的等等,均在街巷内进行。因而,古城内的古迹遗存,人文典故,社会风情,大都存在于街巷之内。譬如,苏州古城有不少街巷的名称,与官署、园林、寺庙、书院以及历史名人有关。本书所述的那些街巷名称,即是如此。有不少文化性建筑及居民住宅,建筑典雅,年代久远,有着时代的标志,已列入历史文化遗产或控制保护古建筑。这些,不仅在街巷名称上体现出来,也是苏州古城的历史见证。
    人民路是一条古老的街道,历代均有修建。新中国成立以后,两边的房屋装修、路面铺设、路灯照明、景观绿化及地下管道等,曾进行过多次整修和拓宽改造,但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苏州飞速发展,经济日益繁荣,户口不断增多,街上汽车穿梭,行人往来如织,人民路显得十分拥挤,街道改造势在必行。为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善交通运输和市民的日常生活,市政府决定对人民路做一次全面改造,用三年时间进行综合整治,包括开辟地下轨交,减轻路面压力,使人民路在各个方面有所提升。治理工程自2013年12月28日启动,经过各方的努力奋斗,至2016年底,路面建设按期竣工,两边房屋、景观绿化、路灯照明等均已完成。2017年元旦,汽车恢复正常行驶,道路通畅。地下轨交也在抓紧施工,将在4月份通车。通过这次整治,人民路犹如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
    人民路历经朝代更迭,风云变幻,除旧更新,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一代代人的创造积累,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人民路既是苏州古城的一条重要街道,也是苏州古城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路上及两边的支巷内,古建筑甚多,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有园林、寺庙、学校、图书馆、名人故居、桥梁、厂商等。《姑苏人民路史话》就是要讲述人民路及两边支巷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便于读者有顺序地了解,本书将分为街巷、园林、寺庙、故居、馆校、桥梁、厂商、公交等若干章节,每个章节从南至北、由东向西依次写来。撰写本书,在于宣扬和继承苏州古城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家来关心古城、爱护古城、保护古城。同时,重视苏州古城的街巷文化,让苏州古城老而弥健,保存活力,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重点在于反映历史,凡与人民路相关、在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园林、寺庙、街巷等,如人民路南端的南园、仓米巷的半园、马医科的荆园,饮马桥南堍的关帝庙、马医科的医皇庙、祥符寺巷的机神庙,人民路南端的三元坊、乐桥堍的铁瓶巷、祝家桥巷以及庞耆巷等,现虽已消失,本书仍然收录,并在古籍上寻找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如诗词、联语、碑记等,附于正文之后,供读者参阅。
    苏州古城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史书,内容十分丰富。人民路是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熟读它,可从一个侧面了解苏州古城的历史沿革,知晓苏州古城的深厚文化,领略苏州古城的烁烁风采。
(本文系《姑苏人民路史话》序。)

《姑苏人民路史话》   潘君明 著古吴轩出版社2017年4月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