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振声:一所已经消失的中学
二马( 《苏州杂志》2013年第02期.2013/2/ )
[标签] 马医科小学;教会学校;传教士;外国人眼中的吴地;教师
 
    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九二九三年的样子,我在观前街附近的一所小学上作文课,业余的,纯粹为了挣点养家钱。那所小学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马医科中心小学”。
 
    课堂上,我让学生想象“马医科”的由来,孩子们立刻热闹起来,思绪飞扬。记得有两个答案比较精彩,一个是说,这里可能曾经是一家医院,专门给生病的马看病的,所以叫“马医科”;另一个说,这个学校是由一个叫“马医科”的人创办的,为了纪念这个人。我听后大加赞赏!孩子们不仅是天生的幻想家,还是天生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他们假想的一切,皆有可能。后来,当真正的社会学者告诉我,“马医科”是根据了“蚂蚁窠”的谐音而来时,我大失所望,摇头叹笑。
 
    十年后,当我在苏州文庙某店得到这张漂亮的毕业证书时,我终于知道,当年,孩子们在作文课上的猜想,竟然丝毫不虚:这所叫做“马医科”的小学校,的的确确曾经与一个人的姓名有关!
 
    ——这张颁发于1930年的“苏州振声中学校”的毕业证书,其实就是来自于我上过作文课的那家马医科中心小学的前身。“马医科”原来的名字并不叫“马医科”,而是叫“振声”,与一个名叫金振声的女子有关,正是她创办了这所学校;而当年的“振声”,也不是一所小学校,而是一所初级中学,是美国基督教在苏州办的十五家教会学校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漂亮的毕业证书,有三个看点提请诸君注意:第一,它是双语的。笔者不懂英文。但是,八九十年前,即使在全苏州、全吴县,这张中英合璧的“双语毕业证书”,大概也是没多少人会看得懂的。太珍稀了!第二,它竟标注了两种年份,一是民国纪年,二是西历纪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阳历”。两种纪年法并列,在我所收藏的数千种毕业证书中,此属唯一!第三,学校是外国的,而校长却是中国人,是一个叫“万嵩沅”的先生。毕业证书上面的填空处,当是万校长的墨迹无疑。流利的书写,真如行云流水,潇洒之极!历近百年,而依然墨韵不减,风采依旧。
 
    该证书高三十厘米,宽四十厘米。纸质等同于今日的“双胶纸”。八品品相,历近一个世纪而能如此留存如常,实属万幸。所谓老而不衰,旧而不损是也。每每翻阅,笔者目光亲抚,厚掌浅触,真正是深爱不已,百读不厌。
 
    二十年倏忽而过,当年我曾经教过的那些孩子们,都已身为人父人母。但我不知道,这些“马医科”的孩子们知道不知道,他们曾经的小学其实还有过另一个富有动感和音韵荡漾的校名,那是一位优雅的女士的中文姓名,她爱中国,她爱汉语,但她是一个美国人:她是一个真正的“美”人。在校园的中心地带,那座典雅的灰砖小洋楼,就是金振声校长当年端坐和沉思的办公楼。门前的那棵老石榴树,也当是美丽的金校长亲手所植,初夏时节,一片火红。
 
    然而,洋楼和石榴是“留”下来了,但其他的,却全都走了!就在写此文的半年之前,2012年的秋天,我曾经又一次来到这所最早叫做“振声”,后来改名“马医科中心小学”的校园,得知了又一个让我大失所望的消息:
 
    马医科中心小学已被撤销。
 
    现在,学校的南边一半,成了某老年大学;而金校长所在的北边小洋楼区域,则被一家培训机构所租赁。
 
    年年五月,又将五月。金校长手植的石榴花不知是否仍将照眼而红?但当年的“振声中学校”与后来的“马医科中心小学”,却都已经尘落故纸,鹤没云烟。
 
    所有的“过去”,都曾经是今天;而所有的“今天”,也必将成为过去。
 
    ——不信,我们等着瞧。

颁发于1930年的“苏州振声中学校”的毕业证书
苏州振声中学
振声中学校名校长沿革概况
万嵩沅先生
黛美丽小姐
金振声小姐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