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访古探梅到石楼
( 苏州日报.2017/2/24 )
[标签] 光福镇;石楼
  梅为春信,梅花绽放,预示着春天的回归。在苏州,论赏梅胜地,光福香雪海必是首选,漫山遍野的梅花盛开,蔚为壮观。而探梅,则是早春料峭时节,梅花疏影横斜,文人雅士骑驴踏雪寻访,顺带着访古探幽,给春梅赋予文化的意味。若论探梅胜地,鄙意以石楼为首选,因为这是太湖边一处清寂绝俗的所在,最符合梅的韵致与品格。
  石楼是座小山,位于光福镇潭东村。古代方志都写作“石楼”,明代高士赵宧光题写过“石楼”两个草篆,而1929年印行的《光福志》上却写作“石嵝”。依现实来看,石楼的山顶“万峰台”的确是群石垒起的,从字面上讲,“石嵝”也说得通。
  由村道蜿蜒上山,行至山腰,可见古井一口,旁有石碑,由清末探花吴荫培题写的“龙泉”二字赫然在目。拾级而上,在修竹幽篁的掩隐中,一座庙宇的黄墙黑瓦渐渐显露出来,这就是修葺一新的石楼精舍。墙上嵌着两块碑刻,一块是道光三十年吴县知县王锡九发给石楼寺僧及周边居民的告示,告诉大家,石楼山的树木山柴都归寺庙所有,这些木柴是僧人维持修行的生活来源之一,任何人不得私自砍伐、偷窃与侵占。另一块是1926年1月吴县知事王奎成签发的布告,大意是,民国以来地方议会为了保护名胜古迹,已经严禁所有人砍伐树木,即便是石楼山上的僧人也不能例外,盗伐树木就会受到严惩。这两块碑刻,一前一后,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民国年间,李根源访古至石楼,还亲眼看到文徵明题隶书的木榜、赵宧光题篆字的石刻、状元陆润庠写的“石楼古刹”寺额与探花吴荫培题的对联,可惜今日都难得一见了。
  元明清三代,在石楼栖息、流连、驻足的高人逸士,不乏其人。元末,石楼山巅是万峰时蔚禅师的修行处,故名万峰台。明末,石楼成为莲池大师高足养素上人的退息之所。清初,无声禅师在此居住,重修庵屋,绕屋种枇杷数十株,并以修竹营造幽致氛围,避免显山露水。嘉庆四年正月廿六日,东山名士钮树玉偕好友袁廷梼、戈宙襄、瞿中溶等同来邓尉探梅,雪中登万峰台,题名刻石留念。钮、袁、戈三位,都是嘉定钱大昕的门生,而瞿则是钱大昕的女婿。吴大澂外公韩崇也是这里的常客,曾为石楼重修作出贡献。1845年,嘉善黄安涛在好友顾沅、羽士吴三逸的陪同下,登临石楼,饮留馀泉而返。1860年,太平军战火波及苏城,诗僧觉阿上人卓锡石楼精舍避乱。
  两江总督彭玉麟一生爱梅成痴、画梅成瘾,他应好友潘霨邀请,同游邓尉探梅,在韡园壁上画梅,在石楼壁间题句,快意无比。桐乡女诗人严昭华1883年春来石楼探梅,看到壁间有彭玉麟等人题句,也即兴赋诗:“乘兴探幽到石楼,白云深处暂勾留。满山香雪春如海,倚壁题诗记胜游。”巾帼不让须眉。
  晚清名士叶昌炽、词人郑文焯等,也在石楼留下了访古探梅的足迹。
  除了访古与探梅,石楼山顶的万峰台还是纵览烟波浩渺茫茫太湖的绝佳位置。诗人沈德潜到了60岁还未考中进士,但他并不气馁,曾在石楼写下“莫笑老夫筋力尽,一筇直上万峰台”的诗句,表明他坚韧不拔、老而弥坚的意志。沈德潜的孜孜以求、坚持不懈,不但使他登上万峰台饱览湖光山色,也使他最终如愿以偿登上人生的顶峰。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