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古诗源》解读
罗时进( 苏州日报.2017/02/17 )
[标签] 苏州传世名著;沈德潜;电子书;经史子集

  作者 沈德潜 年代 清     解读 罗时进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属苏州)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补县学生,曾十六度应乡试不售,为蹭蹬科场之江南老名士。乾隆元年(1736)试博学宏词报罢,值张廷璐(张英子)督学江苏,备加慰勉。三年科试擢第一,秋复应试,遂连捷乡试、会试,于乾隆四年(1739)进士登第,年已67岁。发榜后他前往会试总裁凌如焕邸拜谢,凌氏慨叹道:“我诸生时即诵子试牍,今乃出我门下!”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数年间超格擢拔,官至礼部侍郎,迄十四年(1749)予告还乡,后加礼部尚书衔。优游林下二十年,以97岁的高龄去世,是有清一代名诗人中享寿最高的一位。
  沈德潜的文学修养受到家族的熏陶影响。其祖父沈钦圻,在明末吴中是一位有影响的诗人,诗作不拘一格,陆起顽曾赞道:“钟谭狂毒遍天下,不能毒沈君,沈君大是豪杰之士。”沈德潜在《自订年谱》中曾记载:“年五岁,初识字,先祖教以平上去入之声及反切谐声会意转注。”六岁时,祖父对他特别器重,说“是儿他日可成诗人,赐五言律一首”,教习其古诗文,11岁他即代父课徒,显露奇才。当然,吴中地区良好的文化环境对沈德潜也有陶染作用。他17岁从施灿学时艺,26岁从叶燮学诗,30岁时,已名声播扬,康熙四十六年(1707)35岁时,与张岳未、徐龙友、陈匡九、张永夫等朋辈创立城南诗社,在吴门诗坛声华籍甚。如此卓荦者成人后走上科举之途竟然一路艰难,真是造化弄人!后来受到乾隆帝的隆遇,建立起所谓“以诗始,以诗终”的关系,令天下文人惊羡,也算是一种命运的补偿。
  沈德潜编选《古诗源》始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月,五十八年三月编选完毕,雍正三年(1725)岁末刻成。全书为上溯先秦下迄隋代的古诗选集,共十四卷,录诗七百余首,是近代以来最流行的古诗读本。
  沈德潜对此书的编撰宗旨在于探寻诗歌之源,取名《古诗源》正体现其义。他依据明代冯惟讷《古诗纪》等旧籍,选录了先秦至隋代的诗歌作品。他认为“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因此“溯陈、隋而上,极乎黄轩,凡三百篇、楚骚而外,自郊庙乐章讫童谣里谚,无不备采”。此前已经文坛巨擘王士禛已有同类的著作《古诗笺》,但王氏选诗少了古逸诗,而且未提及宋诗。对此沈德潜说:“新城王尚书向有古诗选本,抒文载实,极工采择。因五言七言分立界限,故三四言及长短杂句均在屏却。兹特裁录各体,补所未备。……兹从陶唐氏起,南北朝止,探其源不暇沿其流也。”(《例言》)“于古逸存其概,于汉京得其详,于魏晋猎其华,而亦不废夫宋、齐后之作者。既以编诗,亦以论世。使览者穷本知变,以渐窥风雅之遗意。”(《自序》)沈德潜溯源古诗之意不仅在于完整清晰地展示唐前诗歌发展嬗变的轨迹,较为全面地展现唐前诗歌创作的具体成就,更欲表明唐代诗歌及其以后的诗歌发展是“古诗”全面滋育的结果,这是颇具诗史演变意识和文体发生学眼光的。
  《古诗源》前有“千字文”的《例言》,可以看做是一部浓缩的唐前诗歌史;而披阅全书则可以感到其所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将艺术形象连缀起来加以理性化的、逻辑性的思考,则可以形成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如《击壤歌》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表现了原始社会先民们的生活状况;《衣铭》“桑蚕者,女工难,得新捐故,后必寒”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蔡琰的《悲愤诗》,曹操的《薤露》《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缪袭的《克官渡》《定武功》《屠柳城》等,简直就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军阀混战的历史现场写照;而《古诗十九首》是乱世之中文人茫然困惑、彷徨无路形象的生动描绘,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在个人抱负与社会现实发生矛盾时能够选择的另一条道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古诗源》中不但有《孤儿行》《蜀中童谣》等表现儿童生活的诗,而且采录了十多位女性诗人的作品,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其价值不容忽视。
  《古诗源》通过选诗、注诗和评诗阐扬诗教。沈德潜对诗篇主旨和风格的分析,与清初诗论家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有一定的承袭关系,但更注意导向风雅之旨。由于沈德潜崇尚雅正,故对作品的风骨相当重视,并提倡自然,反对雕琢。他评曹操诗“沈雄俊爽,时露霸气”,评曹植:“子建诗五色相宣,八音朗畅,使才而不矜才,用博而不呈博,苏、李以下,故推大家,仲宣、公干,乌可执金鼓而抗颜行也。”评左思诗“拔出于众流之中,丰骨俊上”,评阮籍:“阮公《咏怀》,反覆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之诗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矣。”又曰:“其原自《离骚》来。”他最推崇陶渊明的“无意为诗,斯臻至诣”,有云“陶诗合于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灵运)诗追琢而返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沈德潜的不少评点都要言不烦,相当精彩。
  当然,学者们在研究《古诗源》时,也指出该书的一些局限,如过分追求雅正,选录了一些艺术上并没有多少价值的郊庙祭祀朝廷燕射之歌;否定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认为“殊非诗人之旨”,因而排斥南朝乐府言情类的作品;另外对伪作未加甄别,有欠严谨。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