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在苏州市委宣传部工作。有一天在张家港开会,正逢冬至,下午会议结束前,我说大家抓紧回家吧,今晚冬至夜,冬至大如年啊!与会的苏州各县(市)的同行们面面相觑,一脸茫然。这时,我才知道,苏州市属的张家港等各市并不知道苏州的冬至大如年。就连就在苏州古城一旁的吴江,大多数人也并不知道冬至大如年的。
“冬至大如年”,只有苏州古城区的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三千年前,泰伯奔吴。泰伯来自西周,按今天的地理位置,应该是陕西宝鸡一带。周太王生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与泰伯、仲雍是同父异母关系。季历聪明、能干,深得父亲宠爱。但按照中国古代传袭制度,老三季历是不可能接班继位的。
就是在这样情形下,泰伯决定禅让,就是主动放弃王位继承。他带着仲雍离开故土,还“文身断发”,就是剪了头发,身上刺了青,发誓永远不回去了。孔子对泰伯“禅让”举动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是“至德”,即德的最高境界。
泰伯是北方人,生活习俗、文化背景自然都是北方体系。我们吴地文化如此丰厚,得益于南北交融。吴地文化本就丰富,吸收了北方文化,融会贯通,便愈加丰满、丰厚了。这首先要记住和感谢泰伯。
泰伯带来了北方文化,内容丰富,其中有周朝历法。按照周历法,一年的起始为冬至。而吴地实施的是农历,以春节为一年起始。但他是吴王,吴地的百姓自然也得尊重泰伯带来的周历,于是,吴地在冬至夜,也按照农历春节的模式,热热闹闹聚会、聚餐,喝酒、吃肉,并逐渐形成“冬至大如年”的风俗。但这一习俗只是在苏州古城内。
泰伯奔吴是三千年前的事,如此说来,“冬至大如年”的风俗在苏州已流行了三千年,这不能不令人扼腕。苏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苏州人对传统文化是坚守的。在我记忆中,即使是“文革”期间,苏州“冬至大如年”也未中断,只是稍稍简单些。
冬至大如年,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其实最主要还是食俗。从前,老苏州说:有得吃的吃一夜,呒(没有)吃的冻一夜。旧时,社会贫富差距大。有钱人家趁着时令,有个借托,美餐一夜。而贫穷百姓,平时食不果腹,过年称作“年关”,冬至夜自然也只能是蒙混过关了,在有钱人眼中便是所谓“冻一夜”了。到是应证了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那么,苏州人冬至夜主要享用什么美食呢?我曾概括为“三宝”。其一是冬酿酒,那是一款用糯米和桂花酿制的米酒,色泽淡黄,有无数桂花沉浮酒间,口感较甜,酒度很低。因此,妇孺皆爱。这酒是在酒坛里酿制的,为了方便销售,都灌装在塑料瓶后上柜。有意思的是,冬酿酒只在冬至节热卖,过了冬至,这酒在市场上难觅踪影。其二是羊糕,准确说是以羊糕为代表的卤菜。冬至夜那天,整个白天,苏州所有卤菜店都在排队。到下午四、五点,各店基本卖空。藏书羊肉在苏州城里开了无数家分店,冬至,每一家都提前准备了足够的羊糕,但到冬至夜,还是家家卖空。苏州人冬至夜最爱食羊糕。所谓羊糕,是用碎的羊肉和汤水结成冻,零售时,切一条,称好秤后,店家会为顾客切成薄片,用片干荷叶包起来。回家蘸点辣酱就可食用,它是冬酿酒佐酒良伴。其实,冬至夜食羊糕也只是个信号,冬令进补开始了。寒冬食羊肉是苏州人冬令进补方法之一。
其三是冬至团。苏州人习俗,冬至要祭祖,白天祭过先人后,一般就吃冬至团作午餐。冬至团以素馅为主,萝卜丝最多。吃冬至团,一家人团团圆圆。入夜才是高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举杯,要吃一夜呢!
“冬至三宝”,连同其它一些食物、菜肴、用品装在一起,俗称“冬至盘”,从前,年轻人要给长辈送冬至盘,是苏州冬至一风俗,也是敬老好习俗。
冬至夜,很多苏州人家会启用暖锅,暖锅的中间烧缸炭,四周是菜肴,汤汤水水,热热乎乎,红红火火,好一个温馨的冬至夜。
“冬至进九”“。九”是寒冬的符号。三“九、四九,冻死老黄牛。”是说一年最冷天在三、四九里。每九天为一个“九”,一个冬季共九个“九”,九九八十一天。六九春当头”,“进入六九,便是立春。但春寒陡峭,不一定马上回暖,而过了九九,那必定是春光明媚、大地回春了。
文人雅士们在进入冬至则有雅事要做。
书法,每天写一笔,每九天写成一字,“九九”结束,形成的一幅正楷书法作品,内容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一个字都是九笔,每九天写一个字,81天写成九个字。
绘画,是一幅白描的“九九消寒图”,画的是一株梅枝,九朵梅花,每朵梅花有九个花瓣组成。每天将一个花瓣描红,如是,九九结束,白描画变成了一幅水彩画,颇有趣。
每天写一笔,每天描一瓣,是提醒自己静心修炼,所谓冬藏也。大自然万千植物入冬会冬眠,其实是在储存营养,积蓄能量,待到春风拂面时,才有那万紫千红。人也一样,每天要读书,每天要写字,每天要积累,书读多时品自高,所谓水到渠成。
从文人雅士的风雅习作,到普通百姓的冬至三宝,苏州“冬至大如年”,真的是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