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苏州评弹表演艺术界获得“奇才”之誉称,殊非容易。
姚荫梅是其中的一个。
陈云曾说过:当代弹词艺人说表突出的有三人,周玉泉、刘天韵,还有一个是姚荫梅。
从《玉连环》到《啼笑因缘》
姚荫梅文化不高,六岁那年在苏州继父柳逢春家时读过两年小学,后又随母亲王小虹(著名女评弹演员也是娥)跑码头,十一岁时便辍学了。为谋生,弱冠之年的他曾在文明戏与苏锡滩簧班里充当群众演员,演一些童子生的角色。十五岁时曾随一个文明戏班到武汉演出。母亲央人说情,拜以说唱描金凤闻名的唐芝云为师。当年,姚荫梅子承母业,走上了评弹演唱的道路。
学艺不久,唐芝云即因病去世。1922年,姚荫梅在师兄夏莲君的帮助下,参加了师兄创办的“化妆弹词”(即后来的“书戏”),在戏剧化了的《描金凤》《珍珠塔》中扮演角色。
书戏中的《描金凤》只有上半部。少有大志的姚荫梅于心不甘,他利用在上海“大世界”演出书戏的间隙,到书场观摩弹词名家、时称“描王”夏荷生的演出,偷学了长篇弹词《描金凤》的下半部。从此,他离开师兄的“化妆弹词”,放单档前往江浙等地的乡镇小书场实践演出。当时说《描金凤》的艺人很多,姚荫梅在演出中屡受挫折。在母亲的建议下,时年十八岁的他决定另起炉灶,根据石印本《玉连环》的脚本,说唱此新书。惜乎《玉连环》虽说也是传统书目,但情节平淡,又是冷门书,所以依然吸引不了听众。为此,姚荫梅怀着背水一战的精神,大胆地对《玉连环》进行了改编,加强了演出的表演性。十年中,他边演边改,终于凭着《玉连环》在书坛上站稳了脚。二十八岁那年,他凭着新编创的长篇弹词《玉连环》,进入了上海的大书场,还在“光裕社”出了“大道”(被认可出师),获得了收授艺徒的资格。
1936年中秋节,姚荫梅应同道蔡筱舫的请求,和他对调书场,从上海调到金山朱泾憩园书场。谁知到了书场,只见水牌上挂的是“姚荫梅日夜弹唱《啼笑因缘》”,不由大吃一惊,他只会说《描金凤》和《玉连环》,从未说过《啼笑因缘》。一问场方,原来势利的场方要变着手法出他的洋相,停他的生意。
但是,书牌既已挂出,听众纷纷赶来,姚荫梅还是坚持上台演唱《玉连环》。但说到关子之处,书未落回,突然中断,接着,向听众诉说场方合同未满,居然临时毁约,并且坦言,自己从没有说过《啼笑因缘》,当场请求听众主持公道。听众对姚荫梅的书艺已大有好感,纷纷指责场方,要求继续听《玉连环》。场方见众怒难犯,不敢得罪衣食父母,赶紧向听众道歉,并请姚荫梅继续如期演出。热情的听众还拿来了陆澹安编写出版的《啼笑因缘》的脚本,大度地要他照本宣科。
姚荫梅被听众们的热情与大度所感动,就决定尝试一下。谁知开始两天,他作好准备,在台上照文本演唱时,台下传来了阵阵翻动书页的声音。姚荫梅在台上说,听众在台下对照着看脚本呢!姚荫梅觉得这样无法发挥自己的表演艺术,也不可能有什么感染人的效果,注定是失败的。经过反复思考,他觉得再不能这样背诵式的演出了。于是,他另想别法。他根据评弹表演艺术的特性,把脚本上表述的地方改为角色表演和弹唱,把唱段改为说表。这样,果然听众在听书时,不再翻看脚本了。他们把本子放在一边,全神贯注地听看他的演出,效果也逐渐好了。
就这样,姚荫梅“逼上梁山”,再次开始了新书目的创作。为说好《啼笑因缘》,创作出一部与陆澹安所不同的脚本来,姚荫梅开始研读原作,收集资料,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经验,专心致志地对《啼笑因缘》进行再创作。通过长达九年的边改边说,在这部长篇评弹日益完善之际,自己的表演艺术也大为增进。1945年,姚荫梅来到上海沧州书场演出,这部令听众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崭新的啼笑因缘,轰动全场,天天爆满。紧接着上海各大书场纷纷向他发出邀请,他也从此成为了一位大响档。
姚荫梅一生共编创了近三十部中、长篇弹词,约总字数为三百多万。其中《智断猴案》《猎虎记》《怒碰粮船》《县衙风波》《王翠赠凤》《半夜鸡叫》《大闹彩凤台》《双按院》《啼笑皆非》等先后于五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陈云单独接见了他,与他就培养评弹演员接班人、编创新书等谈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他编创新书的热情更加高涨,先后编演与参与编演了《刘胡兰》《猎虎记》《白毛女》《白求恩大夫》《冰化雪消》《激浪丹心》等多部中篇,还改编演出了《双按院》《义胜春秋》《方珍珠》《金素娟》等传统长篇;他编创的《智释马山》《炼印》《玄都求雨》《汪宣断案》《媒婆代嫁》,成为了评弹的经典性保留节目。
几十年如一日不断的编创与演出,姚荫梅在评弹的编创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了当时评弹界少有的能编善演会说的奇才。尤其是构思巧妙的书情,生动诙谐的语言,生动细腻的描述、亲切自然的说表,惟妙惟肖的各地方言,被听众誉称为“巧嘴”。
懂、通、松、重、动,这是姚荫梅从一辈子评弹编创演出中得来的五字艺诀,是他参悟了评弹编创演艺术后的精髓。懂,准确透彻的表现力;通,以理为先,入情入理,令人信服的书情;松,既是诙谐轻松、笑谑趣味,也是演出的张弛有度,松紧自如;重,内涵充实,感染力深刻;动,人物动作,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形成“关子”。
创造“姚调”
姚荫梅创造的“姚调”,概括起来是:通俗晓畅,博采众长,接近白话,贴切透彻。给人一种自由烂漫、张弛有度的美的享受。
评弹作家朱寅全曾撰文介绍“姚调”:
姚荫梅单档演唱,对艺术一丝不苟,敢闯新路,擅长说表,尤长于表演文丑脚色,刻划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有独到之处。由于他平日善于观察社会,捕捉细节笑料,他的演唱生活气息浓厚,噱头不庸俗低级,常常妙绘风俗,出口成趣。他的嗓音虽差,但能根据书情与说法妥帖自如地安排唱词,专唱白话篇子,风格独特。
姚荫梅从上海人民评弹团退休,他的学生程上之、蒋云仙、江肇焜等都是姚派艺术的继承人,其中尤以蒋云仙艺名颇著。
姚调以普通的书调为基础,受了小阳调的影响,以本嗓为主,偶也夹入用假嗓的小腔。其弹唱注重语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显示了弹调音乐的说书性。其唱词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话,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灵活自如,力求对内容表达贴切和透彻。
博采众长是姚调说唱性的特色。例如《双按院·炼印》中杨传的唱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的《杨广林转变》,由于运用的是“费家调”曲牌,所以将杨传、李乙在炼印前的焦急、紧张的心情,将民工杨广林面对治淮工地上艰苦生活时的思想活动和情绪变化,传神地唱了出来。《王孝和》中赵班斧的唱段、《林冲》中高衙内的唱腔,则因吸收了蒋调的行腔,所以更加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两个人物阴险恶毒的性格形象。
接近白话是姚调的主要特色。《啼笑因缘》中的《旧货摊》唱篇,姚荫梅运用“乱鸡啼”的曲牌,将旧货摊上各种货物逐一列举,并以越说越急,如大段急口令式的白口,生动风趣。姚荫梅擅唱白话开篇,早期的代表作有《跳舞厅》《饭粥》等,均以描绘世态、缕析人情见长,其唱腔的自由灵活与诙谐发噱,十分平易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