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啥体叫“踏渡琴”
何大明( 姑苏晚报.2016/07/31 )

  河埠,又称为“水埠”,有“水码头”、“河码头”、“河埠头”、“河滩头”等多种俗称。它是设置在河岸上的一种石构通道。其形制为:一条又一条叠砌的长方形石级(明代中期以前用青石,其后多用花岗石),如同斜置的一架楼梯,从河岸一直延伸到水面。以前,住在河边的城市居民或农村村民,每天取水、淘米洗菜,洗涤衣服或其它东西,都离不开河埠。船只系缆泊岸后,人员上船下船,或者装卸货物,一般也依靠河埠进行。历史证明,河埠是百姓日常生活和水道运输的一个重要实物见证。
  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河埠错落有致。河埠最原始的称呼,其实,吴方言把“河埠”叫做“踏渡琴”。遗憾的是:这种原始说法现在已经式微,仅在五十岁以上的老苏州口中,还能在特定场合听到。几个小孩到河埠去洗东西,大人往往吩咐一声:“勒浪(在)踏渡琴浪(上)勿要‘搂白相’(打闹),当心跌勒(在)河里!”后来,根据这种石级的形制,把铺设在山上或山洞内的石级蹬道,也称为“踏渡琴”。旅游爬山时,大人往往叮嘱小孩一句:“眼睛朝下看好踏渡琴,勿要望野眼!”对此,小孩往往不解地反问一句:啥体(为什么)叫踏渡琴?”“
  “踏渡琴”一词,在《简明吴方言词典》中,并没有记载,只有类似的两个条目:“河埠头”和“河滩头”。河埠,以前就是摆渡的“渡口”。其实,“踏渡琴”的“琴”,只不过是同音字的标注。“踏渡琴”的本来写法,我认为应该是“踏渡级”。在吴方言中,“级”的读音就有“琴”的发音。以前,有一种简易的木结构家用书架。它的左右前后四面漏空,中间配置间隔一定距离的木板,用来搁置书籍。老苏州人俗称书架的一级(层)为“一琴”,木板为“琴板”。由此,“踏渡琴”的“琴”字就不难理解。并且,用“琴”字来标音也非常形象贴切。一级级的条石台阶,类似一个个琴键。架设在河岸上的“踏渡琴”,正弹奏出一曲古老的水乡颂歌。
  如今,在苏州古城和周边的乡镇,还保留着一些弥足珍贵的“踏渡琴”。其造型丰富多彩争奇斗艳,主要有悬挑式、单落水式、双落水式、淌水式等。悬挑式最简单,只在石驳岸边横插若干块互不相连的条石,多用于后门临水的民居,为私家独用。单落水式,七至九级石阶如同八字形的一撇,斜插入水面。双落水式,有内凹式和外凸式两种。其外形如同一个“八”字,又可分为“正八字”和“倒八字”两类。正八字式,一般中间设置一个平台,两侧安排入水石阶。倒八字式,如同两个相对的单落水式河埠组合在一起。淌水式河埠最为开阔气派,每块条石可长至三米以上,一级级的石阶与河道平行,延伸至水面。这种河埠一般用于面水民居,可供多户人家同时使用。
  “踏渡琴”、石桥石驳岸(包括镌刻在驳岸上的缆船石),是设置在河道上的三种设施,堪称河道“石构三宝”。其中的不少“踏渡琴”,作为古河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比如,吴江黎里镇的“石构三宝”,以“黎里市河驳岸及古桥”的名义,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