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之妙,贵在心意相合,无须声名响亮,哪怕沉寂乡野无人识。
光福有一处僻静之地,名为石壁。即蟠螭山,因其山状如无角的蟠龙而得名,坐落于太湖边,作蜿蜒状伸入湖中,如水上岛屿。
一日,约朋友三五同游,从光福至石壁仅一条公交线路,通往石壁的小路又窄又长,想起那首流行的老歌:“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那迷雾的远方。”小路静悄悄的,不见行人,路两侧林木苍翠,绿草葳蕤,路边散落着一块块菜地,一派乡野气息。见惯了园林、老街、古镇人声喧哗,难得有一处如此清幽的地方。
蟠螭山不高,但四周山石如削,故称石壁。沿着山径登陟,石阶凹凸不平,山上古木参天,浓荫蔽日,鸟鸣清脆,愈觉山静。山腰林间,有几座古墓,简朴静穆,从墓碑模糊的字迹辨认,除寺院法师外,清代大诗人吴梅村也葬于此,历代文人高士如此衷情石壁山水,此处非寻常之地。接近山顶,绿荫掩映中露出黄墙一段,飞檐一角,此为石壁精舍,又称永慧禅寺。
寺庙背山临湖,傍山而筑,相传为憨山大师结茅之地。山门造型朴实,入门东折,方可进殿,大殿上香火绕缭,木鱼声声,这一刻红尘远了。寺院里游人三三两两,周围异常安静,我们沿着曲径、回廊、亭台、古阁走了一圈,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寺庙后院內,陡直的岩壁上布满文人墨客的题咏和游记。其中有于右任、章太炎、李根源等文化名人的书法,含行、隶、草、篆各体,各见所长,此乃著名的蟠螭山摩崖石刻,是寺院的三宝之一。
后院朝南的峭壁上有一株千年石楠树,据说元朝时石楠天然出自岩壁缝中,树身紧贴陡峭石壁,犹如苍龙卧伏,沿峭壁曲折向上爬攀,上至崖顶,展开一片翠色,树冠四季常青,充满生机,此乃寺中又一宝。寺院中还有一件宫廷宝物:镶金碧的玉竹,竹枝翠绿,嫩黄相间,仿如翡翠。小小寺庙竟藏有如此宝物,不愧洞天福地,别有一番境界。
我们一行人登上高处一间亭台,面朝太湖,苍茫无际,云气浓厚,雾气弥漫,太湖七十二峰及太湖大桥被轻纱般的薄雾笼罩,若隐若现,难见真容,隐隐约约间宛如一幅水墨长卷。情寄山水,心清如洗,感受人生难得的恬静。
一座幽静山林,一间古老寺院,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