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苏州网师园
中国古典园林十大名园赏析
( 好搜百科.2015/12/18 )
[标签]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园林;园林;建筑; 旅游; 苏省旅游景区;艺术;

网师园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

网师园始建于公元1174年(宋淳熙初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网师园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

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

网师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网师园

  •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 建议游玩时长

    建议2小时

  • 所属国家

    中国

  • 门票价格

    旺季40元,淡季30元

 
  • 开放时间

    旺季7:00-17:30,淡季7:30-17:00

  • 著名景点

    殿春簃

  • 所属城市

    江苏省苏州市

  • 景点级别

    AAAA

 

折叠  简介和得名

网师园网师园

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地处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全街,地方志记载为带城桥阔家头巷11号。现为市内友谊路南侧。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谐音。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网师园网师园

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内花园占地5亩,其中水池447平方米。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全园清新有韵味,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折叠  历史

网师园网师园

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此建万卷堂,名其花圃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营造别业,为奉母养亲之所,始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至今网师园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同治年间,园归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苏邻”,更园名为“苏邻小筑”。1917年,张作霖购此园,改名为“逸园”。1940年,园为文物鉴赏家何亚农买下,并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1950年何氏后人将园献给人民政府。1958年,网师园再经整修后对游人开放。

网师园是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即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低矮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网师园意谓“渔父钓叟之园”,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全园面积仅8亩多,做到了感觉宽绰而不显局促,主题突出,布局紧凑,小巧玲珑,清秀典雅,成功地运用比例陪称关系和对比手法,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是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折叠 网师园造园手法

网师园网师园

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作为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网师园东宅西园,有序结合。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其中中部为主园,名曰“网师小筑”,以全园以水池彩霞池为中心,面积约半亩。池岸西北、东南两隅,各有水湾一处,曲折深奥,有渊源不尽之感。沿池布置石矶、假山、木和榭,黄石假山“云岗”体量不大,

网师园网师园

但位置和造型得体。由于池岸低矮,临池建筑接近水面,所置山石、花木也不高大,使水面显得开阔。这里池水清澈,游鱼戏水,花木争妍。环池廊、轩、亭翼然,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相得益彰。 池南主厅小山丛桂轩位于峰石木樨间,有廊左通住宅的轿厅,右达西侧的亭榭。西南侧的濯缨水阁和东北岸的竹外一枝轩隔水相望,东侧的射鸭廊和西侧的到风来亭遥遥相对。这些建筑形体各殊,装修精丽,其倒影又与天光浮云交映于碧波之中,增添了园中秀丽景色。再北为集虚斋、五峰书屋和殿春簃等建筑,都是旧日园主读书作画之所,布置疏朗清幽。

折叠  主要建筑和景观

网师园网师园

网师园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宅第规模中等,为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大门南向临巷,前有照壁,东西二侧筑墙,跨巷处设辕门,围成门前广场。场南对植盘槐,东西墙置拴马环。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以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有阀阅3只,正门东侧设便门。 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由大门门厅至轿厅,东有避弄可通内宅。轿厅之后,大厅崇立,即万卷堂。其前砖细门楼为乾隆间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中同类门楼之冠。其后撷秀楼原为内眷燕集之所。楼后五峰书屋为旧园主藏书处。以上3处的家具陈设,多为清式,尤富丽端庄。屋东北梯云室内黄杨木落地罩上镂刻双面鹊梅图,雕工极精。梯云室北为下房区及后门,1958~1980年俱从该门出入。

网师园网师园

主园在宅第之西,三进厅堂、后院和梯云室都有侧门或廊通往主园,正通道为轿厅西侧小门,楣嵌乾隆时砖额“网师小筑”。入内建筑物较多,组成庭院两区:南面小山丛桂轩、蹈和馆、室为居住宴聚用的一区小庭院;北面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等组成以书房为主的庭院一区,居中为池,荡漾弥漫。池岸低矮,系黄石堆砌,挑出种种岩穴形状,错落作势,下伏水口,望之幽邃。池两端各引出一曲折小溪,贴水平桥一波三折,令人生水广波延、源头不尽之感。环水亭榭小巧轻盈,体积较大的馆或障以山石树丛,或退隐于后,不逼压水面,又使园景富于层次深度,建筑虽多而不见其密,池不足亩而不觉其小。 绕池亭榭结构各殊,景观互异。可静赏朝午夕晚一日四时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流转。濯缨水阁纤巧柔美,基部全用石梁柱架空。池水出没于下,宜日纳凉,传旧时又充戏台。来亭居于水涯之上,凭栏赏月最胜。池北外一枝轩原为封闭式斜轩,何氏改为敞轩,小巧空灵,简朴素雅,从池南望去,宛似船舫。墙上又

网师园网师园

置圆洞门、空窗,益使景色如画。轩前黑松斜出水上。看松读画轩轩内陈设精雅,陈列着有亿年历史的硅化木,轩前罗汉松与古柏传为南宋所植,前者惜于1981年遭冻害枯死;后者挺立池边,高10余米,为全园最高物,虬枝遒劲,树干斑斓苍古,日坐此轩赏雪最佳。池东南溪上置石拱桥名引静桥,为苏州园林最小石桥。桥下壁间嵌一石,刻“檠涧”二字,传为南宋物。其旁小山丛桂轩系园内主要建筑,可观赏四面景色。隔墙室旧为园主操琴之处,居中置琴砖一方,传为汉代物,厚重中空,奏琴于上,音韵悠然。 竹外一枝轩后的天井植翠,透过洞门空窗可见百竿摇绿,其后面为集虚斋。西部为内园,由“潭西渔隐”月洞门(此处亦为何氏辟)入,地1亩余,庭院精巧古雅,花台中盛植芍药名种,西北角院里轩屋名“殿春簃”便得于此。殿春簃建筑、家具、宫灯多具明代特点和风格,小院作为典型明代风格的庭院盛誉海内外,

网师园网师园

1979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殿春簃为原形建造了中国式庭院“明轩”,次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首例蓝本,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落户,使中国园林闻名于世。 小轩及复室内陈设明式家具及画具,曾为抗日战争前张氏昆仲大风堂。竹石梅蕉隐于窗后,微阳淡抹,浅染成图。室前假山石洞内昔饲幼,曾由善孖虎,大千补景,绘为《十二金钗图》。今室前西墙角有1982年张大千书《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刻石,即当时埋骨之处。庭院西南隅有泉一泓,其上一石镌涵碧泉三字,系1958年整修时挖出。搜剔其下果得清泉,与中部池水有脉相通。冷泉亭内置灵璧石,高3米余,形如苍展翅欲飞,击之铮铮有声,原在耦园及桃花坞费宅。

折叠 特色景点

殿春簃

网师园网师园

彩霞池西北的平板曲桥西行,就见到书有“潭西渔隐”的小门。门内花容绰约,街铺地,奇石当户,别有一番天地,这就是传誉海内外的殿春簃小院。

“簃”,原意指高大屋宇边用竹子搭成的小屋。“殿春”,指末。殿春簃是从前园主的芍药圃,曾盛名一时。春季芍药开花最晚,宋苏东坡有“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的诗句。殿春簃以诗立景,以景会意,是古典园林小院建筑的精品。殿春簃小院占地不到一亩,景观却很丰富,富有明代庭园“工整柔和,雅淡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小院布局合理,独具匠心,主体建筑将小院分南北两个空间,北部为一大一小宾主相从的书房,是实地空间,但实中有虚,藏中有露,屋后另有天井。南部为一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南北两部形成空间大小、明暗、开合、虚实的对比,十分精致。殿春簃小轩三间,西侧带一复室,窗明几净,最宜读书,为仿明式结构。轩北窗外,一树芭蕉,数枝翠竹,依窗而栽,绿意宜人,又有湖石夹列其间。屋前有石板平台,围以低石栏,屋顶为卷棚式,线条流畅,回音效果好,是园内听曲的好地方。正门四扇落地长窗,左右设半窗,室内正中悬匾额“殿春簃”,额上有跋云:“前庭隙地数弓,昔日之芍药圃也,今约补壁以复旧观”(古时“弓”为丈量单位,约合今1.6米)。

20世纪30年代,国画大师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寓居于网师园,相传此地即是他们的画室。堂内北墙不封闭,开了三个大窗,用红木镶边形成三个长方形窗景,窗外天进中种植腊梅、翠竹、芭蕉天竺,配以几峰湖石,一格窗景就是一幅立体的画,轻描淡写,空灵秀美。室外的庭院布局结构紧凑。东南侧隙地起垄,为芍药圃,春末夏初,流香溢彩。庭院内采用周边假山手法,使之产生余脉连绵的情趣。假不大,也不高,却起、承、转、合,网师园网师园

极有章法,有韵律,有节奏,如一曲流畅的音乐。假山的起始是一脚矮脉,自院西北伸起,逶迤南奔,山势不峭不陡,不徐不疾,是这首交响曲开始时的前奏曲;继而渐渐拔高,出现假山群的第一个高潮,在庭院横轴线上正对“潭西渔隐”处,安排了一块石峰,突兀的峰体和正东开阔、明净的水面对比呼应;此后山势徘徊,似乐曲中的柔板,过渡,构半亭于山势中,亭名“冷泉”。此亭倚墙而筑,体量纤小,与小院格局十分相称,飞檐翘角颇为轻灵。亭中有一块巨大的灵壁石,形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苍鹰,叩之铮铮有金属声。据传说,此石原在城西桃花坞唐寅宅内,辗转流传到此。在半亭中“坐石可品泉,凭栏能看花”,令人赏心悦目。到此,围拥小亭的山石态势继续南起突然跌岩下滑,怪石嶙峋中,水气森森,俯视洞壑幽深,底藏渊潭,是一泓天然泉水,其旁有石刻“涵碧泉”,取意于宋代朱熹“一方水涵碧”的诗句。泉水清澈明净,旁有小径。院内有此一泉,使全园水脉得以贯通,真不愧为该园艺术中的神来之。山势再往下而形成渊潭后,忽地拔高,恰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矗立起一座陡峭的石峰,这是整个庭院中最高的湖石峰,与北面的主屋互相呼应,恰好处于南北的中轴线上,成为整个山石音乐最高潮。继而假山继续往东,若断还续,绵延不绝,恰似音韵流淌,间关莺语,幽咽泉流,群山匍匐。在东侧墙根外,峰峦忽而竞涌,群山归一,聚而为一大山,使人感到沉郁苍茫,犹如八音齐奏,金齐鸣,作为全曲的终结,又有余脉之意,所谓意犹未尽,余情未了。

网师园网师园

整个山石峰脉意境相连,藏泉于谷,藏路于峰,藏洞于岭,有衔接,有过渡,空间浑然一体。小院的街铺地也颇具特色。为了与“网师”主题相合平整洁净的整片鹅卵石图案与中部主园涟漪荡漾的浩淼池水成水陆对比,一是以水点石,一是以石点水,使整个园中处处有水可依,特别是用卵石组成的渔网图案,更隐隐透出“渔隐”的意境。1978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友好人士来苏州参观游览,被苏州园林所陶醉,决意在其馆中建一座园林建筑。几经商谈,决定仿照殿春簃小院,分翠大洋彼岸,一则可陈列馆藏文物,再则也是为了让美国人民欣赏中国的园林艺术。由于是按明代建筑特色而设计建造,故取名为“明轩”。

明轩由苏州园林工匠设计建造,一下子轰动了纽约、轰动了美国。施工期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几次前去参观,基辛格博士等要员也数度前往。明轩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

明轩建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二楼的玻璃天棚内,庭内阳光灿烂,四季如春,光亮、温度湿度都被严格控制。庭院全长30火,宽13.5米,四周是7米多高的风火山墙。内有屋宇、曲廊、山石、碧泉、花木、小庭、采取以小见大、寓平以奇的手法,形成了“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意境,犹如殿春簃的孪生姐妹,较完美地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淡雅简朴、自然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风格。殿春簃小院独具匠心,不落俗套,景物围绕着一个“雅”字做文章,称得上是园林艺术中的精品。

砖雕门楼

网师园网师园

以“精品园”著称的网师园,主厅万卷堂前的砖雕门楼雕刻精致,饱经沧桑300余年后仍然古雅清新,完好无损,精美绝伦,享有“江南第一门楼”的盛誉。砖雕门楼位于门厅和大厅之间,高约6米,宽3.2米,厚1米,门楼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风火,古色古香。顶部是一座飞角半亭,单檐歇山卷棚顶,戗角起翘,黛色小瓦覆盖,造型轻巧别致,挺拔俊秀,富有灵气。屋檐下枋库门系四方青砖拼砌在木板门上而成,并以梅花形铜质铆钉嵌饰,既美观大方,又牢固实用。

门楼南侧上枋嵌有砖雕家堂,供奉“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位,已有几百年历史,极其精致。门楼北为主体,滴水瓦下全用水磨青砖精制而成,既是屋顶支撑物,又是门楼的装饰物。砖细鹅头两个一组,十二对精美鹅头依次排列有序,支撑在“寿”字形镂空砖雕上,鹅头底部两翼,点缀细腻轻巧的砖细花朵,几道精美的横条砖高低井然,依次向外延伸,鹅头上昂,气势伟岸,风雅秀丽,好一幅优美的立体画。

门楼中部上枋横匾是蔓草图,蔓生植物枝繁叶茂,滋长延伸,连绵不断,象征茂盛、长久吉祥。横匾两端倒挂砖柱花篮头,刻有狮子绣球及双龙戏珠,飘带轻盈。横匾边缘外,挂落轻巧,整个雕刻玲珑剔透,细腻入微,令人称绝。刚健有力,清雅淡泊而计重。“藻”乃水草总称;“藻耀”,意即文采绚丽,文采飞扬;

网师园网师园

“高翔”即展翅高飞。两侧为兜肚,左侧刻有“郭子仪上寿”立体戏文图。图中郭子仪端坐正堂,胡须垂胸,慈祥可亲;八个文武官员,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贡品,有的手拿兵器,厅堂摆着盆花,门前石狮一对,好不气派。郭子仪在唐肃宗时为平定安禄山、史思明之乱立了大功,被封为汾阳王,后为兵部尚书。他的年寿很高,活了84岁。他的8个儿子、7个女婿,都为朝廷命官,史书称誉郭子仪“大富贵,亦寿考”、“大贤大德”。这幅戏文图的寓意为“福寿双全”。右侧刻有“周文王访贤”立体戏文图。姜子牙长须披胸,庄重地端坐于渭河边,周文王单膝下跪求贤,文武大臣前呼后拥,有的牵着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荡荡。这里描写周文王访得姜子牙的场景。文王备修道德,百姓爱戴,是个大德之君,而姜子牙文韬武略,隐于渭水之滨。有一次,周文王出猎之前,令人占卜,说他此次“所获非龙非罴,非虎非彪,所获霸王之辅”。文王大喜,高兴而归,立姜为军师。文王以大德著称,姜子牙以大贤闻名,“文王访贤”寓为“德贤文备”。中枋这三幅雕刻的外框前方刻有方柱,柱子间有栏杆和走廊,好似空中楼阁;刀工细腻,纹理清晰,古雅秀丽。下枋横匾三个圆形“寿”字,排列进然。“寿”字周围,淡灰色水磨青砖上刻有展翅飞翔的蝙蝠和空中飘扬的一簇一簇的云朵。“蝙蝠”两字中“蝠”与“福”同音,象征“福”。“寿”即长寿吉祥。“福”和“寿”是人类的普遍要求。整个门楼上“福”、“禄”、“寿”三星图案韵致隽永。福为五福临门;禄为高官厚禄;寿为长命百岁,寓意为三星高照,洪福齐天,寿与天高,万年永 门楼上的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砖雕艺术手法雕凿而成,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这些砖雕图案以特有的风格丰富了景点的传统文化的内涵。雕刻艺术的神韵和历史故事的风韵,二者相互渗透,庄重而古雅,闪烁着吴地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灿烂光芒。这细腻天成的砖雕门楼,不愧为传统砖雕艺术中的精品。 引静桥

网师园网师园

姑苏园林之美,名满南。拙政园之舒旷,沧浪亭之朴雅,留园之秀媚,怡园之工丽,风格种种,妙不可言。而网师园作为姑苏园林中的小园经典,其美妙高超之处则在于精巧清俊,气新韵奇,于咫尺之地营造出一番山水真趣。常在一花一木、一亭一榭的培植与构架中,包含了绝大文章。园内之引静便是一例。

小桥在彩霞池东南水湾处,呈弓形,全部采用金山石造就。体态小巧,长才2.4米,宽不足1米,游人至此,三步而逾,故俗称之为“三步小拱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引静桥石栏、石级、拱洞一应俱全,是一座地道的袖珍小桥。桥顶还刻有一形牡丹浮雕,线条柔和,花形秀美,可以让人欣赏把玩。

引静桥下是一条溪涧,自南蜿蜒而来。两岸用写意法叠成陡崖岩岸,藤葛蔓蔓,涧水幽碧,虽涧宽仅尺余,但似深不可测。拨开桥南侧累累而垂的络石藤枝叶,则看到涧壁上刻有“槃涧”两个大字(相传为宋代旧物)。再溯流而上,则有一小巧的水闸立于涧流上游,岸边立有一石,上书“待潮”。桥名“引静”,涧称“槃涧”,闸赋之曰“待潮”三者俱体现了园主的优雅情趣。

引静桥飞跨槃涧,使彩霞池东、南两面景物因之浑然而为一体。游人经桥向东而行,可沿高墙至射鸭廊、竹外一枝轩;向西而游,则见云岗假山山势脉脉,濯缨水阁清风徐徐。一桥引渡于此,不仅方便了游客,而且使园内增添了一个玩赏的立足点。人们藉桥而北眺,古柏苍然,小轩寂寂,宛然入于图画之中。并且,由于四时气候之不同,则可赏之景亦呈千变万化之状。微雨轻飘之时,则见湿楼隐,一片迷蒙这色;暖阳缓照之际,则有碧波青荷,的确是爽心之景;黄昏,夕照下满池遍洒碎金;后,一园尽着粉装。诸种佳致,可立于一桥而尽览。

如网师园这样的文人园林,其神趣主在“写意”,以极小的空间映出极大的山水意境。在造上,一般都采用平板曲桥,三四折浮水而架,以显水面阔大之感。小型园林绝少使用拱桥。而网师园中的引静桥一反传统而行之,网师园网师园

优美的小拱桥与幽邃的窄涧、雅致的低闸构于一处,相得益彰,互不见其小。而广约半亩的中心水面彩霞池则与这“不见其小而实小”的小桥深涧形成对比,加上池周围驳岸低砌,湾、暗洞虚设,映衬得彩霞池烟波浩淼,水势迷漫,非复旧时半亩气势矣!桥南之槃涧与此相映更添了几分深远幽长之意,仿佛真正野涧在此。一桥隔水,竟生如斯妙境!

然而,引静桥构思之佳尚不止于此。这座凌空横架于彩霞池与槃涧交界外的小桥,不仅隔成了园中水体的大小比照,而且它与西向而去、直至濯缨水阁的石面小径连成一线,使这一线南北更形成了、动与静、明与暗等多种对比,恰如小桥两侧雕刻的12枚太极图案所蕴涵的阴阳互生之义那样,使园景相互辉映,互增雅致,大大地丰富了园内这一角甚至网师园整个中部园区的构筑层次和审美深度。先看山、水之比。引静桥与西向小径一线之南,是山石嶙峋、松柏横斜的云岗,山中小道崎岖如羊肠,壁峭洞高,俨然一派高山巨脉气度;水桥之北则波际无垠,水涯漫漫。池背山而凿,山临水而叠,水以山衬而益广,山以水映而更高。若无小桥疏,则山迫水面,景物局促,韵味大减矣!

再说动、静之别。北是洋洋清波,一派浩然静态,但线鱼噏忽喋戏,芰荷摇于微风,一副生机盎然的形态,静中有动;桥南则虽溪涧幽邈无声,云岗默伏未动,一派安谧和谐的氛围,可是能觉得涧流奔冲有势,流湍急骤泻,可谓动中有静。

 相关阅读:苏州网师园
     古人有云:“诗言志”,“诗缘情”,园林是“园言志”,“园言情”。苏州园林通过清泉明月、假山花木、匾联书画来启发观赏者的情趣、联想、思维,进而使观赏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致”,堪称中国园林以少胜多的典范。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是苏州中型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作品,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谐音。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古树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见著,并与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的闭合式水院。池水清澈,东、南、北方向的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及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变化。所以游园时,宜坐、宜留、以静观为主。绕池一周,可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如天然图画,所以并不觉其园小。夜游网师园除了能品味园林夜景,还能欣赏到评弹、昆曲等节目。当之无愧地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在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的发展一直深受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与造园术相互影响,相互?透,成就了中国园林极高的艺术境界。网师园的园林艺术特征就在于因诗成景、以画入园、因景生情,表达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感悟。
园林之美,美在自然
    轿厅:作停轿之用
    正厅挂有“清能早达”的匾额,“清能”指为官者应该具备的品德才能,言交觐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玳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前后刺史率多无清行。上承权贵,下积私赂,财计盈给,辄复求见迁代。故百姓怨叛,后汉灵帝赦免了反叛的民众,选能吏贾琮为交觐刺史,琮为官清正廉洁,很有能力,交觐得以大治。后朝廷“更选清能吏,乃以琮为冀州刺史”。此谓要做像贾琮一样的清廉、才能卓越的官员。“早达”的“达”,这里应该理解为孟子所说的“达则兼善天下”的“达”,即仕途顺利、显达,与表示仕途失意的“穷”对举。
小山丛桂轩
有联曰: 
    山势盘陀真是画 
  泉流宛委遂成书 
    西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赋中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等句,有招隐士出山之意。北朝庾信的《枯树赋》中有“小山则丛桂留人”句,则反淮南小山赋之意,言可以在此隐居。额取此意。轩前小山主植桂树,秋风送爽之时,浓香四溢,游人为之驻足。额意更有对佛禅境界的暗示,与“无隐山房”同意,仿黄庭坚对长老之旨。晦堂禅师用桂花之香味来比喻禅道,虽不可见,但上下四方无不弥漫,故禅道“无隐”,黄庭坚由此而悟“禅”。
联一:紫苒夜湿千山雨
      铁甲春生万壑雪
      联语与劲松图组成一个整体,仿佛一幅有题识的中国画。
联二: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 
    葑溪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
      既含风雅的情愫。又有清新流畅的格调,加上结体生动有姿的汉隶, 均给人以美的享受。
    蹈和馆 
    旨在遵循谦和之道, 儒家提倡“履中”、“蹈和”,即躬行中庸之道、谦和之道。“和”为儒家处世原则和审美标准。“和”就是要适度,即对声色之美的感受,要符合听觉或视觉的生理要求,要和人的心理、精神相谐和。如果能达到同生理和心理精神相联系的审美感受中的“和”,小而言之,可以修身养性,保持健康的心境,得以健康长寿;大而言之,能使自然和社会得到和谐的发展,使得国家安宁、天下太平。所以古代哲学家们认为: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按其本性来说就是和谐的,最高意义上的美就存在于这种和谐之中。这里是旧主宴居之所,额寓平和安吉之意。
    濯缨水阁
    联一: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说的是:曾参每日三省吾身,颜渊恪守“四勿”信条,大禹珍惜寸阴,陶侃宝爱分阴。 
    联二: 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佳的文化积累和对自然万物的凝神观照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对句集自苏轼的《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意思说,果蔬草木,皆可以饱,粗菜淡酒,皆可以醉,以此类推,“吾安往而不乐”!物皆有尽,人欲无穷,必然导致失意与痛苦,只有心志不为外物所诱,逍遥于物外,超脱一切,随缘自适,才能达到安恬潇洒的生命境界,安然自得,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联三: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出《北斋雨后》诗:“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清佳的小庭园,在雨后天晴、水天一色之时,丛竹苍翠玲珑,飞鸟鸣翠,雨后的水景园越发显得清新明洁、幽静淡雅。深秋,“晚艳出荒篱,冷香着秋水”的野菊花和“天香云外飘”的桂花依然香气袭人,引来了粉翅彩裳的蝴蝶,飞来寻花采蜜。陆游《秋兴》诗也说:“小蝶一双来又去,与人都在寂寥中。”显出静趣。联语用“双禽”、“一蝶”以点缀,以少胜多,含蓄有味,写出水园深秋的动人景色。全联意境清幽恬淡,洋溢着温馨新鲜的气息和勃勃生机,极富诗情画趣。
   月到风来亭 
      园林到日酒初熟  
  庭户开时月正圆 
  以欣赏自然界的风月为主,亭高据池中半岛,池水清澈,涟漪荡漾,“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宜于秋夜欣赏月光波影。唐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诗有“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的诗句,描写了秋夜清趣。而宋理学家邵雍的《清夜吟》则更耐人含味:“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理学家们不只从理论上自觉融化禅趣,而且在生活情趣中也吸收了禅趣。欣赏天光行云、月色清风之时,境与心得,理与心会,清空无执,淡寂幽远,清美恬悦,此时,宇宙本体与人的心性自然融贯,实景之中流动着清虚的意味,如水中月、镜中花,空灵洒脱,此时悟到的这种玄妙的心灵境界,微妙得难以与他人说清楚。这种自在雅逸的情怀,是一种生活情趣,也是禅趣。
月到风来亭雪景
摆放在轿厅的精美轿子
集虚斋
看松读画轩 
冷泉亭
竹外一枝轩
濯清水阁外景 
濯清水阁对联:禹寸陶分,曾三颜四

月到风来亭
网师园全图
濯缨水阁
殿春簃
轿厅
摆放在轿厅的精美轿子
蹈和馆
看松读画轩
冷泉亭
万卷堂
小山丛桂轩
撷秀楼 闺秀房
月到风来亭雪景
竹外一枝轩
濯清水阁对联:禹寸陶分,曾三颜四
濯清水阁外景
集虚斋
网师园-五峰书屋的楼山
网师园-五峰书屋内景
网师园-小山丛桂轩
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后的绿墙、小桥、黄石山
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庭院南视剖面图
网师园-引静桥
网师园-竹外一枝轩
网师园-濯缨水阁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