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春簃
网师园
从彩霞池西北的平板曲桥西行,就见到书有“潭西渔隐”的小门。门内花容绰约,花街铺地,奇石当户,别有一番天地,这就是传誉海内外的殿春簃小院。
“簃”,原意指高大屋宇边用竹子搭成的小屋。“殿春”,指春末。殿春簃是从前园主的芍药圃,曾盛名一时。春季芍药开花最晚,宋苏东坡有“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的诗句。殿春簃以诗立景,以景会意,是古典园林小院建筑的精品。殿春簃小院占地不到一亩,景观却很丰富,富有明代庭园“工整柔和,雅淡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小院布局合理,独具匠心,主体建筑将小院分南北两个空间,北部为一大一小宾主相从的书房,是实地空间,但实中有虚,藏中有露,屋后另有天井。南部为一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南北两部形成空间大小、明暗、开合、虚实的对比,十分精致。殿春簃小轩三间,西侧带一复室,窗明几净,最宜读书,为仿明式结构。轩北窗外,一树芭蕉,数枝翠竹,依窗而栽,绿意宜人,又有湖石夹列其间。屋前有石板平台,围以低石栏,屋顶为卷棚式,线条流畅,回音效果好,是园内听曲的好地方。正门四扇落地长窗,左右设半窗,室内正中悬匾额“殿春簃”,额上有跋云:“前庭隙地数弓,昔日之芍药圃也,今约补壁以复旧观”(古时“弓”为丈量单位,约合今1.6米)。
20世纪30年代,国画大师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寓居于网师园,相传此地即是他们的画室。堂内北墙不封闭,开了三个大窗,用红木镶边形成三个长方形窗景,窗外天进中种植腊梅、翠竹、芭蕉、天竺,配以几峰湖石,一格窗景就是一幅立体的画,轻描淡写,空灵秀美。室外的庭院布局结构紧凑。东南侧隙地起垄,为芍药圃,春末夏初,流香溢彩。庭院内采用周边假山手法,使之产生余脉连绵的情趣。假山不大,也不高,却起、承、转、合,网师园
极有章法,有韵律,有节奏,如一曲流畅的音乐。假山的起始是一脚矮脉,自院西北伸起,逶迤南奔,山势不峭不陡,不徐不疾,是这首交响曲开始时的前奏曲;继而渐渐拔高,出现假山群的第一个高潮,在庭院横轴线上正对“潭西渔隐”处,安排了一块石峰,突兀的峰体和正东开阔、明净的水面对比呼应;此后山势徘徊,似乐曲中的柔板,过渡,构半亭于山势中,亭名“冷泉”。此亭倚墙而筑,体量纤小,与小院格局十分相称,飞檐翘角颇为轻灵。亭中有一块巨大的灵壁石,形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苍鹰,叩之铮铮有金属声。据传说,此石原在城西桃花坞唐寅宅内,辗转流传到此。在半亭中“坐石可品泉,凭栏能看花”,令人赏心悦目。到此,围拥小亭的山石态势继续南起突然跌岩下滑,怪石嶙峋中,水气森森,俯视洞壑幽深,底藏渊潭,是一泓天然泉水,其旁有石刻“涵碧泉”,取意于宋代朱熹“一方水涵碧”的诗句。泉水清澈明净,水旁有小径。院内有此一泉,使全园水脉得以贯通,真不愧为该园艺术中的神来之笔。山势再往下而形成渊潭后,忽地拔高,恰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矗立起一座陡峭的石峰,这是整个庭院中最高的湖石峰,与北面的主屋互相呼应,恰好处于南北的中轴线上,成为整个山石音乐最高潮。继而假山继续往东,若断还续,绵延不绝,恰似音韵流淌,间关莺语,幽咽泉流,群山匍匐。在东侧墙根外,峰峦忽而竞涌,群山归一,聚而为一大山,使人感到沉郁苍茫,犹如八音齐奏,金鼓齐鸣,作为全曲的终结,又有余脉之意,所谓意犹未尽,余情未了。
网师园
整个山石峰脉意境相连,藏泉于谷,藏路于峰,藏洞于岭,有衔接,有过渡,空间浑然一体。小院的花街铺地也颇具特色。为了与“网师”主题相合平整洁净的整片鹅卵石图案与中部主园涟漪荡漾的浩淼池水成水陆对比,一是以水点石,一是以石点水,使整个园中处处有水可依,特别是用卵石组成的渔网图案,更隐隐透出“渔隐”的意境。1978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友好人士来苏州参观游览,被苏州园林所陶醉,决意在其馆中建一座园林建筑。几经商谈,决定仿照殿春簃小院,分翠大洋彼岸,一则可陈列馆藏文物,再则也是为了让美国人民欣赏中国的园林艺术。由于是按明代建筑特色而设计建造,故取名为“明轩”。
明轩由苏州园林工匠设计建造,一下子轰动了纽约、轰动了美国。施工期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几次前去参观,基辛格博士等要员也数度前往。明轩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
明轩建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二楼的玻璃天棚内,庭内阳光灿烂,四季如春,光亮、温度、湿度都被严格控制。庭院全长30火,宽13.5米,四周是7米多高的风火山墙。内有屋宇、曲廊、山石、碧泉、花木、小庭、采取以小见大、寓平以奇的手法,形成了“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意境,犹如殿春簃的孪生姐妹,较完美地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淡雅简朴、自然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风格。殿春簃小院独具匠心,不落俗套,景物围绕着一个“雅”字做文章,称得上是园林艺术中的精品。
砖雕门楼
网师园
以“精品园”著称的网师园,主厅万卷堂前的砖雕门楼雕刻精致,饱经沧桑300余年后仍然古雅清新,完好无损,精美绝伦,享有“江南第一门楼”的盛誉。砖雕门楼位于门厅和大厅之间,高约6米,宽3.2米,厚1米,门楼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风火墙,古色古香。顶部是一座飞角半亭,单檐歇山卷棚顶,戗角起翘,黛色小瓦覆盖,造型轻巧别致,挺拔俊秀,富有灵气。屋檐下枋库门系四方青砖拼砌在木板门上而成,并以梅花形铜质铆钉嵌饰,既美观大方,又牢固实用。
门楼南侧上枋嵌有砖雕家堂,供奉“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位,已有几百年历史,极其精致。门楼北为主体,滴水瓦下全用水磨青砖精制而成,既是屋顶支撑物,又是门楼的装饰物。砖细鹅头两个一组,十二对精美鹅头依次排列有序,支撑在“寿”字形镂空砖雕上,鹅头底部两翼,点缀细腻轻巧的砖细花朵,几道精美的横条砖高低井然,依次向外延伸,鹅头上昂,气势伟岸,风雅秀丽,好一幅优美的立体画。
门楼中部上枋横匾是蔓草图,蔓生植物枝繁叶茂,滋长延伸,连绵不断,象征茂盛、长久吉祥。横匾两端倒挂砖柱花篮头,刻有狮子滚绣球及双龙戏珠,飘带轻盈。横匾边缘外,挂落轻巧,整个雕刻玲珑剔透,细腻入微,令人称绝。刚健有力,清雅淡泊而计重。“藻”乃水草总称;“藻耀”,意即文采绚丽,文采飞扬;
网师园
“高翔”即展翅高飞。两侧为兜肚,左侧刻有“郭子仪上寿”立体戏文图。图中郭子仪端坐正堂,胡须垂胸,慈祥可亲;八个文武官员,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贡品,有的手拿兵器,厅堂摆着盆花,门前石狮一对,好不气派。郭子仪在唐肃宗时为平定安禄山、史思明之乱立了大功,被封为汾阳王,后为兵部尚书。他的年寿很高,活了84岁。他的8个儿子、7个女婿,都为朝廷命官,史书称誉郭子仪“大富贵,亦寿考”、“大贤大德”。这幅戏文图的寓意为“福寿双全”。右侧刻有“周文王访贤”立体戏文图。姜子牙长须披胸,庄重地端坐于渭河边,周文王单膝下跪求贤,文武大臣前呼后拥,有的牵着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荡荡。这里描写周文王访得姜子牙的场景。文王备修道德,百姓爱戴,是个大德之君,而姜子牙文韬武略,隐于渭水之滨。有一次,周文王出猎之前,令人占卜,说他此次“所获非龙非罴,非虎非彪,所获霸王之辅”。文王大喜,高兴而归,立姜为军师。文王以大德著称,姜子牙以大贤闻名,“文王访贤”寓为“德贤文备”。中枋这三幅雕刻的外框前方刻有方柱,柱子间有栏杆和走廊,好似空中楼阁;刀工细腻,纹理清晰,古雅秀丽。下枋横匾三个圆形“寿”字,排列进然。“寿”字周围,淡灰色水磨青砖上刻有展翅飞翔的蝙蝠和空中飘扬的一簇一簇的云朵。“蝙蝠”两字中“蝠”与“福”同音,象征“福”。“寿”即长寿吉祥。“福”和“寿”是人类的普遍要求。整个门楼上“福”、“禄”、“寿”三星图案韵致隽永。福为五福临门;禄为高官厚禄;寿为长命百岁,寓意为三星高照,洪福齐天,寿与天高,万年永 门楼上的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砖雕艺术手法雕凿而成,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这些砖雕图案以特有的风格丰富了景点的传统文化的内涵。雕刻艺术的神韵和历史故事的风韵,二者相互渗透,庄重而古雅,闪烁着吴地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灿烂光芒。这细腻天成的砖雕门楼,不愧为传统砖雕艺术中的精品。 引静桥
网师园
姑苏园林之美,名满江南。拙政园之舒旷,沧浪亭之朴雅,留园之秀媚,怡园之工丽,风格种种,妙不可言。而网师园作为姑苏园林中的小园经典,其美妙高超之处则在于精巧清俊,气新韵奇,于咫尺之地营造出一番山水真趣。常在一花一木、一亭一榭的培植与构架中,包含了绝大文章。园内之引静桥便是一例。
小桥在彩霞池东南水湾处,呈弓形,全部采用金山石造就。体态小巧,长才2.4米,宽不足1米,游人至此,三步而逾,故俗称之为“三步小拱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引静桥石栏、石级、拱洞一应俱全,是一座地道的袖珍小桥。桥顶还刻有一形牡丹浮雕,线条柔和,花形秀美,可以让人欣赏把玩。
引静桥下是一条溪涧,自南蜿蜒而来。两岸用写意法叠成陡崖岩岸,藤葛蔓蔓,涧水幽碧,虽涧宽仅尺余,但似深不可测。拨开桥南侧累累而垂的络石藤枝叶,则看到涧壁上刻有“槃涧”两个大字(相传为宋代旧物)。再溯流而上,则有一小巧的水闸立于涧流上游,岸边立有一石,上书“待潮”。桥名“引静”,涧称“槃涧”,闸赋之曰“待潮”三者俱体现了园主的优雅情趣。
引静桥飞跨槃涧,使彩霞池东、南两面景物因之浑然而为一体。游人经桥向东而行,可沿高墙至射鸭廊、竹外一枝轩;向西而游,则见云岗假山山势脉脉,濯缨水阁清风徐徐。一桥引渡于此,不仅方便了游客,而且使园内增添了一个玩赏的立足点。人们藉桥而北眺,古柏苍然,小轩寂寂,宛然入于图画之中。并且,由于四时气候之不同,则可赏之景亦呈千变万化之状。微雨轻飘之时,则见花湿楼隐,一片迷蒙这色;暖阳缓照之际,则有碧波青荷,的确是爽心之景;夏日黄昏,夕照下满池遍洒碎金;冬季雪后,一园尽着粉装。诸种佳致,可立于一桥而尽览。
如网师园这样的文人园林,其神趣主在“写意”,以极小的空间映出极大的山水意境。在造桥上,一般都采用平板曲桥,三四折浮水而架,以显水面阔大之感。小型园林绝少使用拱桥。而网师园中的引静桥一反传统而行之,网师园
优美的小拱桥与幽邃的窄涧、雅致的低闸构于一处,相得益彰,互不见其小。而广约半亩的中心水面彩霞池则与这“不见其小而实小”的小桥深涧形成对比,加上池周围驳岸低砌,水湾、暗洞虚设,映衬得彩霞池烟波浩淼,水势迷漫,非复旧时半亩气势矣!桥南之槃涧与此相映更添了几分深远幽长之意,仿佛真正野涧在此。一桥隔水,竟生如斯妙境!
然而,引静桥构思之佳尚不止于此。这座凌空横架于彩霞池与槃涧交界外的小桥,不仅隔成了园中水体的大小比照,而且它与西向而去、直至濯缨水阁的石面小径连成一线,使这一线南北更形成了山与水、动与静、明与暗等多种对比,恰如小桥两侧雕刻的12枚太极图案所蕴涵的阴阳互生之义那样,使园景相互辉映,互增雅致,大大地丰富了园内这一角甚至网师园整个中部园区的构筑层次和审美深度。先看山、水之比。引静桥与西向小径一线之南,是山石嶙峋、松柏横斜的云岗,山中小道崎岖如羊肠,壁峭洞高,俨然一派高山巨脉气度;水桥之北则波际无垠,水涯漫漫。池背山而凿,山临水而叠,水以山衬而益广,山以水映而更高。若无小桥疏,则山迫水面,景物局促,韵味大减矣!
再说动、静之别。桥北是洋洋清波,一派浩然静态,但线鱼噏忽喋戏,芰荷摇于微风,一副生机盎然的形态,静中有动;桥南则虽溪涧幽邈无声,云岗默伏未动,一派安谧和谐的氛围,可是能觉得涧流奔冲有势,水流湍急骤泻,可谓动中有静。